刷,因為兒童牙膏的配方是針對兒童設計的,比一般成人牙膏更適合小童使用,而且兒童牙膏通常都有水果香味,可以提高小孩刷牙的興趣;兒童牙刷刷頭較小,能更好地清潔牙齒,保護牙齦。
(3)定期檢查,最好每半年就帶孩子去正規牙科醫院檢查,因為齲齒在初期時,一般孩子不會感覺到痛,而當其感覺疼痛時,齲齒就已非常嚴重了,所以說齲齒要透過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小貼士:“馬牙子”是什麼東西?
在正常的情況下,新生兒口腔裡是看不到牙齒的,只是此時頜骨內的20顆乳牙的牙冠已部分鈣化,還有繼承恆牙的牙胚以及第一恆磨牙咀嚼面的牙釉質也已鈣化。但有的新生兒或出生後1~2個月的嬰兒,口內牙床上會長出數目不一的像小米或大米樣大小的白色球狀顆粒,看上去很像小牙,其實這不是真正的牙齒,而是沒有被吸收的逐漸增生角化的牙板,醫學上稱之為上皮珠,俗稱“馬牙子”。幾個星期後,經進食、吸吮的摩擦可自行脫落。“馬牙子”一般無任何症狀,對發育和健康沒有任何影響,不需做任何處理。切勿用針挑或毛巾擦,否則容易損傷黏膜,造成感染。如果長期不脫落,應請醫生診治。
兒童牙齒外傷問題需瞭解
兒童一般多好動,運動量大,很容易發生牙齒外傷。據統計,牙外傷以上頜前牙最多。一般正常咬合是上前牙覆蓋在下前牙的前面,當上下唇張開,最先露出來的就是上前牙,即所謂的大門牙,由於其位於缺少肌肉和面板保護的面部比較突出的部位,安靜時雖有上下唇的保護,但當說話、嬉笑、遊戲、運動時,上唇經常處於開放狀態,大門牙便失去了來自上下唇的保護,受傷的機會最大。
1.乳牙受傷後怎麼辦
1~2歲剛學會走路的幼兒,其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或撞傷而傷及乳上前牙。由於幼兒的牙槽骨組織疏鬆,而乳牙的牙根較短,乳前牙外傷後多容易致牙齒移位、嵌入或脫位,牙折發生的機率較少。但還是要謹慎對待,及時就診,定期觀察,如有問題儘早解決。
年齡較小的幼兒,頜骨發育還不完善、牙槽骨骨質疏鬆,軟組織質地脆弱,在乳前牙摔傷時常伴有牙齦撕裂和牙槽突骨骨折,嚴重時會出現唇側骨板缺失,可將正處於發育期的恆牙胚暴露於口腔環境中,從而影響其表面釉質的鈣化導致釉質發育不全;因缺少牙槽骨的阻擋恆牙可能過早萌出,但其牙根尚未發育,咬物後可造成牙齒鬆動、脫落。
乳前牙嵌入性脫位時,因上前牙的恆牙胚位於乳前牙根尖部的顎側,如牙齒移位方向偏向顎側,乳牙根尖傾向於恆牙胚,可能會影響恆牙胚的發育,使其牙冠和牙根彎曲變形甚至使發育停止。
乳前牙因外傷脫落後,區域性牙齦在長期咀嚼食物摩擦的作用下,牙齦增生角化變得堅韌肥厚,使恆牙在萌出時阻力增加,導致萌出困難,有時需做齦切來幫助萌出。未經適當處理的外傷乳前牙,經過一段時間,如出現牙齒變色、牙齦腫脹或起小膿包,就說明受損的牙髓出現感染、壞死,並導致急或慢性根尖炎症的發生,如感染擴散可影響其下的恆牙胚,使釉質變色或發育不全。
2.新萌出的恆牙受傷後該怎麼辦
8~9歲的學齡兒童是恆上前牙外傷最易發生的一群,因為活動性較強,戶外活動多,又不注意安全,在劇烈的運動或玩耍時常會發生碰傷、撞傷或跌傷等意外。
牙齒在受傷後,無論傷勢輕重都會引起不同程度的牙髓充血及根尖部牙髓組織水腫。如果沒有牙齒折斷或硬組織損傷,牙齒可能無症狀或只感到上下牙在咬合時不適,嚴重時可能出現牙齒痠痛。不要因為沒有牙齒外形上的損傷而忽略就醫。牙髓充血一般是可以恢復的,但如受傷較重則會引起牙髓出血,根尖部的血管受擠壓斷裂,遠期可出現牙冠變色、牙髓壞死、牙髓鈣化等情況,還可能引起牙根內吸收或外吸收。
要注意的是,牙齒受傷後應讓患牙休息,至少兩週內避免用患牙咬食物。
小貼士:怎樣避免兒童牙齒外傷
避免兒童牙齒外傷最主要的措施是預防為主,家長要刻意多學習、瞭解兒童口腔保健的基本知識,瞭解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健康的牙齒利於兒童的生長發育,且能保證一定的生活質量。家長對兒童要精心護理,加強安全教育,不能疏忽大意;重視體育運動中兒童的防護措施,防止意外發生;宣傳交通安全知識,時刻遵守交通法規;進行文明教育,教育兒童禮貌待人,團結友愛,不互相打鬧嬉戲,不追逐猛跑。及時矯正前突的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