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小說:禁色的蝴蝶 作者:不是就是

價值在哪裡?引起什麼評議?社會大眾又如何看待和評估?這些問題千絲萬縷,卻不容忽視。。 最好的txt下載網

導言4:“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2)

研究“張國榮”差不多從零開始,既由於在“明星研究”的學術系統裡,本地差不多沒有先例可循,也來源自他充滿分歧爭議的形象龐雜蕪亂,猶幸他的市場價值高,坊間刊印和發行的書報、圖片冊、唱片專輯、音樂錄影及電視、電影光碟等豐富而層出不窮,在他離逝仍然不太遙遠的日子,在追憶的煙火仍未熄滅的時候,仍可清晰的建構他的藝術歷程——《禁色的蝴蝶》側重張國榮於九○年代復出後的藝術成果,原因是這個階段的他,已經擺脫了“流行偶像歌手”的窠臼,憑著日漸成熟的造詣及獨立自主的意識,成功開創了他個人和香港演藝歷史的新頁;這個時段的作品,無論是歌曲的形式與內容、舞臺上的動靜姿態,還是電影中的人物型別和演繹,都比八○年代時期來得豐富、多變、深刻和厚重,可以說,九○年代至千禧年的張國榮,開啟了前所未有的“陰柔”世紀,逐漸變成一個“族群的符號”、一個年代的變向與象徵,徹底改變了香港“形象文化”的深度與廣度,甚至在整個華人演藝的圈層中,再也找不到任何一個走得比他勇敢、瀟灑和開放的藝術工作者。這是張國榮獨家專有的儀範,因此,我以他的後期風格作為這本書的切入點——第一章“男身女相 ?雌雄同體”借用“性別操演”的觀念,討論張的“易服”如何帶動酷兒的 camp樣感性;第二章“怪你過分美麗”以“身體政治”的理論架構,分析張特殊的異質性相;第三章“照花前後鏡”採取神話學和心理學的角度,探索張的“水仙子”形貌;第四章“生命的魔咒”卻透過精神分析、抑鬱症的學說,展現張演藝生命最後階段的死亡意識。這四個章節洋洋灑灑的,都集中於張國榮淋漓盡致的美學形構,而最後兩個章節則轉向社會學與問卷調查的方法,闡釋張國榮作為一個先鋒的藝術家、充滿爭議的公眾人物,如何被接收、評議,甚至攻擊,當中又反映了怎麼樣的社會形態;第五章“你眼光只接觸我側面”寫出張生前死後在報刊上的“媒介論述”,看他如何彰顯香港傳媒文化的黑白偏見;第六章“這些年來的迷與思”譜出他“歌迷文化”的盛世影象,並從而歸納他終極的藝術成就。當然,沒有一個藝術家能憑空產生自己的風格,而是年月層層的沉澱、經驗點滴的積聚,才能攀上藝術險峻的山峰。因此,我在追蹤張國榮後期的藝術版圖時,也必須常常回顧他前期試練的痕跡,例如九○年代對鏡獨舞的阿飛,如何在八○年代的《烈火青春》裡早已現身,或銀幕上風情意態直逼如夢如花女子的十二少,怎樣迴響電視時期《我家的女人》的性格原型。這些回溯,是為了聯結歷史,也為了印證今昔!另一方面,“書寫張國榮”也不止這些角度,我的選擇,既基於個人的偏愛,也源於對應哥哥對自我成就的肯定,舞臺上的媚眼與探戈、水影裡的凝神注視、嘴角的*和不屑,甚至是歇斯底里的狂呼、紅著眼絲的自毀,無論如何是*雨散吹不去的!

在這漫長而艱辛的寫作過程中,首先要感謝兩個後榮迷時期的歌迷組織“哥哥香港網站”及 Red Mission的仗義幫忙,他們慷慨贈予的*集、圖文書、剪報資料、網上留言,甚至海外發行的影碟“特別版”,讓我霍然驚覺“歌迷組織”原來才是“明星研究”第一個重要的“資料庫”,他們收集、儲存、分檔、評議的能耐持續數十年,而且往往夾著許多個人的年代記憶與時代風貌,成為論說的基本材料。此外,他們的熱誠、投入、真摯與無私,也讓我訝然感悟,原來人世間有一種感情是可以超越現實的功用價值、生命的血緣關係,甚至死亡的界線。當然,“歌迷文化”也有它的排他性,對偶像的傾注與崇敬容不下第三者,當中會有爭持、固執、沉溺、迷亂,但唯其如此,才是人性真情的流露!我慶幸有機會參與其中,以一個“戲迷學者”的身份共同建立與“張國榮”的關係,是的,是“戲迷學者”(fan scholar),這是盧偉力給我的戲稱,既與任姐的“戲迷情人”遙相呼應,也生動具體地說出了我個人的耽溺,於是便欣然接受了。在西方的論述裡,總認為“戲迷”不適宜當“學者”,因為他 /她的情緒感性會破壞了學術研究所需的理智,而“學者”也不適宜擔演“戲迷”,因為這樣會妨礙論述物件的客觀性 ;然而,我從來都不相信客觀與主觀、情感與理智等二元對立的公式,人的智慧、思想和情愫真的可以如此決絕地區分嗎?況且,我也從來不覺得學術研究或學院規範有什麼值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