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3 / 4)

透過一系列的心理社會性發展階段(psychosocial stages),每個發展階段都會出現一個主要衝突或危機。人的一生有8個發展階段。雖然每個危機不會完全消失,但如果個體想要成功應對後面發展階段的衝突的話,就需要在特定的階段充分地解決這個主要危機。

大致年齡 危機 充分解決 不充分解決 0…1。5 信任對不信任 基本信任感 不安全感、焦慮 1。5…3 自主對自我懷疑 知道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身體、做某些事情 感到無法完全控制事情 3…6 主動對內就 相信自己是發起者、創造者 感到自己沒有價值 6…青春期 勤奮對自卑 豐富的社會技能和認知能力 缺乏自信心,有失敗感 青春期 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自我認同感形成,明白自己是誰、接受並欣賞自己 感到自己是充滿混亂的、變化不定的,不清楚自己是誰 成年早期 親密對疏離 有能力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需要承諾的關係 感到孤獨、隔絕;否認需要親密感 成年中期 再生力對停滯 更關注家庭、社會和後代 過分自我關注,缺乏未來的定向 成年晚期 自我實現與失望 完善感,對自己的一生感到滿足 感到無用、沮喪 2、兒童期的社會性發展

社會化(socialization):在此過程中個體的行為模式、價值、標準、技巧、態度和動機被塑造符合特定社會認同的要求。家庭是最有影響力的社會化塑造者和調節者。

(1)依戀

依戀(attachment):社會性發展始於的嬰兒與父母或其他主要看護人建立起來的強烈的、緊密的、持久的社會——情感聯絡。

John Bowlby認為,嬰兒會與那些對他的訊號進行持續和適當反應的人形成依戀。

某些物種的幼兒第一次看到或者聽到的移動物體自動地產生印刻。在發展的一個關鍵時刻,迅速發生,而且很難被修改。

Mary Ainsworth及其同事發明的陌生情境試驗是被最廣泛使用的測評依戀的方法之一。

依戀的三個基本型別(Ainsworth et al。。 1978):

安全依戀型:兒童在母親離開房間時顯得憂傷;在母親回來後要尋求親近、安慰和接觸;然後慢慢地又去遊戲。

不安全依戀—迴避型:兒童顯得冷淡,可能在母親返回後主動躲開或忽視她。

不安全依戀—矛盾型:兒童在母親離開後變得極為不安和焦慮;在母親返回後也不能安靜下來,對母親表現出生氣和抵制,但同時又表現出接觸的需要。

在15個月時是安全依戀型的兒童比那些不安全依戀的兒童在學校裡更受歡迎,更少經歷社會性焦慮。

(2)教養方式(parenting styles)和教養行為

* 權威型(民主型)父母對兒童提出合適的要求,但他們也對兒童做出反應。這種權威型方式最可能在父母與兒童之間培養出有效的聯絡。

* 專制型:父母嚴格訓練,但很少注意兒童的自主性。

* 放任型:父母有響應,但不能幫助兒童學習生活必要的社會規則。

* 忽視型:父母既不管制也不對兒童的獨特性產生響應。

教養行為產生於對不同目標的反應。

(3)接觸性安慰和社會經驗

依戀的碗櫃理論:嬰兒依戀父母是因為父母為他們提供最基本的物質需要——食物,有充足的食物,兒童就會健康成長。

哈里?哈洛(Harry Harlow;1965)嬰兒可能會依戀那些給他們接觸安慰(contact fort)的人。

智力發展得益於更大範圍的教育和遊戲活動;社會性發展得益於比在家裡更多樣的社會交往。

(4)剝奪

缺少緊密的和充滿愛意的關係會影響兒童的身體發育,甚至生存,消極的環境也對社會性發展有影響。

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1928)和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938),認為風暴和壓力理論並不適用於很多非西方文化。很少有青少年會有所謂的內心動盪和非理性的行為。但那些有適應不良問題的青少年在成人期很可能還是存在同樣的問題。

青少年問題不能用“風暴和壓力”的神話來錯誤地解釋。

(5)社會關係

在與同伴的交往中,青少年逐漸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