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他們發展中的身份的社會因素,決定他們要成為哪種型別的人,以及要發展哪種關係。
由於同伴成了越來越重要的社會支援來源。結果在12~13歲時對同伴價值和行為(就是父母所擔心的同伴壓力)的順從達到了極點。
青少年與父母的衝突仍然集中在建立一個獨特身份的意願上。
抱負是指假如男孩在長大後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任何工作”,他們會選擇什麼工作;目標是指男孩覺得他們長大後“可能會得到的”工作。
兒童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目標的影響,他們對他們在學校裡能讀到什麼程度的信念。
3、成年期的社會性發展
(1)親密感
艾裡克森認為親密感(intimacy)是一種對他人承擔性愛、情感及道德承諾的能力。社會親密感是成年期心理健康的先決條件。
異性戀和同性戀維持長久關係的策略是一致的:兩種型別的個體都試圖透過分享任務和活動來保持與對方的接近。
婚姻關係對男性的影響不顯著。但是不滿意的婚姻影響了女性的心理和身體健康。可能是因為女性更多地試圖去治癒破裂的婚姻,相反,男性則更多地逃避衝突。
選擇性社會互動理論(selective 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更多地選擇能夠滿足自己情緒需要的伴侶。Lapra Carstensen認為選擇性交往是人們調節情緒體驗和保持身體活力的現實選擇。
(2)再生力
那些建立適當親密的人有能力將注意力轉向再生力(generativity),超越自己對家庭、工作、社會或下一代的承諾,是30~40歲時一個至關重要的發展階段,使得成人建立起心理健康的感覺,以彌補對年輕的渴望。
再生力的本質: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並擁有良好的社會關係。
消極的世俗看法造成了對老年人的偏見,被稱為年齡歧視(ageism)。
五、性別發展
1、生理的性別與社會的性別
區別男女的生物特徵是性差異(sex differences)。
性別(gender):是指一種學習得來的,與性別有關的行為和態度的心理現象。
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是個體對男性化和女性化認識的程度,它包括對自己性別的意識和接受的程度。
性別角色(Gender Roles)是指一個特定社會中被認為恰當的男性和女性的行為模式。這些模式表現出最基本的男性和女性差異。
兒童往往會低估環境對男孩和女孩發生差異的作用。即2~6歲的兒童對性別角色的看法比成人更加極端更為僵化。與大一點的孩子相比,他們總體上更加容易接受符合性別的行為的“程式”。
2、性別角色的獲得
家長不光是兒童性別角色的社會化動因。例如,埃莉諾?麥克貝認為,兒童性別行為中的許多差別都是同伴關係的產物。
男孩的群體比女孩的群體更關注主導地位——誰對誰有決定權;女孩的群體一般更關心一致性而不是權力。男孩和女孩生長在不同的心理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