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3)

小說:人生悟理 作者:美麗心點

同時還要隨時根據時局的變化,不停地調整飛行方向,力求達到或接近一生所要追求的目標。如果我們自身儲備了足夠的知識,透過學習和必要的訓練,具備了一定的應變能力,並且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確定了明確的人生目標,那麼就如同裝載了足夠燃料、制導功能較強、發射角度最佳的導彈發射一樣,我們就可以在飛行過程不斷地補充動能,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航向,這樣不但能飛得更高、飛得更遠,而且更能切中目標。

三年前,我們在家中和研究生們共度中秋。一位同學突然發問:“老師,人為什麼而活著?”。我回答:“人首先是動物,那麼他活著的基本意義或者職責就是繁衍。從大的方面來說,是把人類的生命鏈延續下去,使人類這個生物種群得以繁衍。從小的方面來說,就是把家族延續下去,即所謂的傳宗接代。對於我們自己來說,就是要為上一代養老送終,把下一代培養成人”。

為什麼而活?這是一個恆古難題。古今中外有無數個人試圖回答這個問題,至今卻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我的回答只說明瞭人作為動物的原始屬性和作為現代人的社會使命、責任和義務。

在社會這一個複雜的*空間中,不同的人所處的時空座標不一樣,他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認識也不可能相同。因此,無論是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都有一定的道理。

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在作品中借哈姆雷特王子之口,道出了他的疑問與迷茫:“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默然忍受命運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透過鬥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不也經常這樣思考嗎?!

中國人民大學的餘虹教授不久前選擇了自殺。他在生前為紀念他的老師所寫的《一個人的百年》一文中寫到:“自殺不易,活著更難”。 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心理掙扎,在進行了深切的苦苦思索之後,他在踏上通往天堂的路之前,輕輕地道出了人生的無奈:在生與死的抉擇中,選擇生更需要勇氣,因為一個人若要體體面面地活著,必須面對許許多多難以逾越的困難。考驗一個人的勇氣,不是看他敢不敢死,而是看他敢不敢活下去。

既然父母把我們帶到到這個世界,我們就承襲了一份對家庭、族群、社會的責任。雖然將要面臨的困難很多、很多,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頑強地走下去,使得我們的人生拋物線能畫得既完整、圓滿,又具有高度和長度。

人生之路——曲線運動

人生的主軌跡大致是一條拋物線,但圍繞著主軌跡依舊有波動。正因為這種波動才使得人生有張有弛,有歡樂也有憂愁。人生其實就是一種選擇,可以選擇輕如鴻毛地了此一生,也可以重如泰山般轟轟烈烈地活一把!

如果選擇風平浪靜的生活,他的生命波峰不會太高,波谷也不會太低,既感受不到太多成功的喜悅,也不會因慘痛的失敗而摔得粉身碎骨。這是一種恬淡安逸、無憂無慮的生活,既不用承受太大的壓力,也用不著“三更燈火五更雞”地疲於奔命。大概陶淵明老先生所向往的生活也不過如此吧!

然而現實總是比較殘酷的,往往“樹欲靜而風不止”,變幻莫測的時局之風總會“吹皺”人們心田中的“一池春水”。這種看似平淡與寧靜的生活只是一種相對的狀態,或多或少都參雜著一些逃避與無奈。能做到真正的灑脫與安逸需要一種境界,有時也需要一些割捨與勇氣。

如若不喜歡平淡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那他就該利用各種機會,甚至自己創造機會去充分施展自己的各種才能,最大限度地釋放自己的光和熱,既要有“敢與天公試比高”的膽量與魄力,也要有承擔失敗與挫傷的勇氣。因為,要想取得驕人的勝利,就不能怕肝腦塗地;要想獲得豐厚的利潤,就要敢冒更大的風險。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他的“波動性”,讓人生的“振幅”更大!他就可能成為那大浪淘沙後的*人物。

雖然,人生的軌跡可以是多姿多彩的拋物線,但也僅是一種客觀存在,走過了你就無法改變,它只能作為一種回憶慢慢地被封存起來。無論對與錯,都會在你的人生終點被定格,不管它曾帶給你的是歡笑還是悲痛,是成功還是失敗,你都只能別無選擇地接受。因為,世上沒有後悔藥,道路是自己選擇的,選擇的背後其實就是一種責任,一場博弈。但你想把自己的腳印留在哪裡,給晚年留下怎樣的回憶?這都是一個個值得思考的實實在在的問題。回頭望去,你留下的每一個腳印,無論帶給你的是歡笑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