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本具功德是修因功德的基礎,果報功德是修因功德的結果。
明白這個道理對我們是很有意義的。它能夠幫助我們清楚提高修養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也是我們清楚,只要從自心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那麼,我們堅信,自己的理想誓願最終必然會實現。遇到任何困難,我們都應該泰然處之,因為我們清楚:“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復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
而且我們還要將這種金性利於眾生。所以,我們應該一如既往地以一種昂揚向上、大公無私的心行前進,遠離煩惱和自私的行為,謙虛進步,為人熱心,積極主動善待他人,佈施奉獻於他人,使自己向更高的修養境界前進,使自己的人格不斷圓滿起來。
2008年2月25日釋出於搜狐部落格
心蓮百合文化網引導頁 。。
393 關於功德福德區別
393 關於功德福德區別
郭旭東
博友留言:請問功德與福德有什麼不同? 有什麼快速積累的辦法?
以下僅供參考。
關於功德,《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功德】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佛學大詞典》:“【功德】意指功能福德。亦謂行善所獲之果報。”從詞典上看,功德包含福德。
關於功德,六祖慧能說:“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大意是說,對於一位修持者而言,功德是內心自性自現的,而不應該執著與汙染的,不是佈施與供養所求得。不求自身利益的無私奉獻、佈施,和求福報的奉獻、佈施,這是真正功德與福德的區別。梁武帝自誇自己有勤於修寺等佛事的功德,而達磨(摩)祖師則回答他說這些行為毫無功德是,因為他還不清楚真正的功德是無私奉獻的,是不離自性與內心的修養的,而不是達磨(摩)祖師的過錯。
六祖慧能還提到:“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大乘義章&;#8226;九》:“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從這些角度看,要想提高功德,首先要保持一顆謙遜的心態,對他人保持尊敬,合於各種禮貌;其次,內心保持清靜純潔,外在利他妙用而無染。再有,就是要不斷改變身、口、意各種惡習,增加身、口、意各種善行,樹立理想,不斷昇華價值觀,向更高的思想境界前進,直到永遠。
2008年2月26日釋出於搜狐部落格
心蓮百合文化網引導頁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394 修因功德與本具功德誰重要
394 修因功德與本具功德誰重要
郭旭東
博友在博文《三種功德的關係》中留言:我的理解,修因功德比本具功德更重要,是不是這樣?
以下供參考。
從金礦冶煉為金的角度看,修因功德確實比本具功德更重要。因為金礦畢竟不是金子,它需要冶煉才能成為金子,一旦成為金子之後就不再是礦石。我們本身具有本性,具有本性功德,但是它是原始的,要想將其真正開發、冶煉出來,只有靠我們的修持,包括克服各種不良習氣和增加各種善行的修持。《圓覺經》:“譬如銷金;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就是這個意思。
懂得這個道理對我們非常有意義。它會幫助我們避免狂禪和頑空,告訴我們真正的修持是什麼,從而避免南轅北轍,甚至走入地獄之中。
所謂狂禪,是指修者認為自己本來是佛,自己肉身與佛無二,不用修行,不必修心,不必有各種禮節、儀軌的約束。《金剛經論》:“復有裝模作相,空腹高心,未證言證,未悟言悟,一言半句,便為究竟,不食油鹽茶果醬醋,執持邪戒,惑亂無智,不用看經唸佛,不用作福參禪,不用出家受戒,不用投體別師,偏指色身,與佛無二,誑惑無智,同入黑暗,斷善根苗,滅智慧種,執著痴頑,第六外道。”
清楚了只有透過真實修行,也就是真實地克服習氣、增加善行等的修持,才能真實地領悟佛性的道理,從而避免走入不紮紮實實修持自己的狂禪之中。
所謂頑空,就是生不起眾生的妙用來,不知在提高修養上下工夫以了悟佛性,執著地認為“空”就是最高境界,主要表現為枯木禪,形同枯木,故稱枯木禪。《五燈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