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小說:煮酒論道 作者:漂亮格子

要辦成奶牛場,養奶牛,這樣折騰來折騰去,不知浪費了多少納稅人的錢財。但不折騰,如何出“政績”?

當然曹參也不是完全的無作為,史書中說:“參為相國,遵何之政。擇郡國吏謹厚者則除為丞相史,其文刻深務聲名者,輒斥去之。”(東漢荀悅撰《前漢紀》)從上面這幾句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曹參對官員的選拔是很慎重的,選擇忠厚謹慎的人當官,巧嘴滑舌好浮華的人都被炒魷魚。其實這正是最重要的地方,國家的腐敗和滅亡往往就是從吏治的敗壞而開始的。曹參做好了人才選拔工作以後,他怎麼做的呢?他並沒有像諸葛亮一樣事必躬親,沒有說過整夜裡批改檔案什麼的,倒是整天喝酒取樂。剛繼位小皇帝孝惠帝(歷史上叫惠帝的都不怎麼強,不是傻蛋笨蛋,就是倒黴蛋)劉盈沉不住氣,把曹參叫過來說,老丞相你為什麼不辦公啊?是不是覺得我年幼無知,你就偷懶啊?曹參說:“請陛下自己想想,您和高帝(漢高祖劉邦)誰更英明神武呢?”惠帝當然說:“我怎麼敢跟先帝相比!”曹參又問:“那陛下您看我跟蕭何誰更賢能呢?”惠帝說:“依朕看,您好像比不上蕭丞相。”於是曹參說道:“陛下您說的是,高帝與蕭丞相平定了天下,制定了明確完整的法令。陛下您垂衣拱手、無為而治,我等臣工謹守各自的職責,遵循原有的法度,不隨意更改,不就行了嗎?”惠帝一聽,頓時無言以對。想想曹參的話,覺得非常在理,於是說道:“好,您去歇息吧!”

曹參這段話並非是完全敷衍小皇帝,我們看一下曹參這種“無為而治”的效果,史書寫道:“民歌之曰:‘蕭何為法。斠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因寧謐’。”(《前漢紀》)百姓安居安樂,漢代的經濟有了極大的發展。後來竇太后和文景二帝也都喜歡屬於道家的黃老之術,使得漢朝當時的經濟高速發展,人民也幸福奔小康。雖然漢武帝驅逐匈奴,橫行漠北,更讓後世的人們稱頌,但他憑藉的卻是文景之治給他攢下來的老本。而且就普遍百姓而言,生活在文帝時比生活在武帝時恐怕要幸福得多。怪不得中國有個成語叫“偃武修文”。

但歷代的統治者都喜歡自己的權力越大越好,道家的思想對其卻是抵制的。所謂最能滿足統治者權力慾的學說儒學就佔了上風。儒家就講究一個君臣父子的綱常關係,要求無條件的服從。後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了董仲舒這個傢伙,看董仲舒說的是什麼:

“王者承天意以從事。”

“天以天下予堯舜,堯舜受命於天而王天下。”(《春秋繁露·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宜事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深察名號》)

儒家就是強調這一套,說什麼君權天授,皇帝的話就是天意,要求人們絕對服從。但道家對此是怎麼說得呢?在老莊的思想裡卻找不出來這樣讓統治者龍顏大悅的文字。相反,大家來看一下這段文字:(子貢)遂以孔子聲見老聃,老聃方將倨堂而應。微曰:“予年運而往矣,子將何以戒我乎?”子貢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聲名一也。而先生獨以為非聖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進!……餘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其知憯於蠣蠆(蠍類)之尾,鮮規之獸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聖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子貢蹴蹴然,立不安。

二、最高超的作為--無為之為(3)

——《莊子·天運》在這段文字中,莊子虛構了一個場景,說是子貢以其師孔子的名義去見老子,老子盤坐在堂屋接見了他。老子輕聲說:“我的年事已經‘過時’了,你還有什麼要勸戒我的嗎?”子貢說:“三皇五帝治理社會的方法雖然不同,卻享有同樣的名望,而先生你卻獨以為他們不是思想能人,這是為什麼?”……老子說:“小子你過來!……古代三皇五帝治理社會時,名義上說是治理,實際上是禍患無窮。古代三皇的心智,上違反日月天然的光明,下離異山川風土的精華,中懈怠四季時光的實施。他們的心智和蠍子尾巴一樣毒!連弱小的動物都不能安生。那些自稱為是聖人的人,難道不可恥嗎?太無恥了!”子貢聽了後驚訝得站立不安。

這一番言論把儒家奉為神明的三皇五帝及堯舜之類罵了個狗血噴頭,實在是十分的大膽。不要說故事中的子貢嚇得像雷驚了的孩子,雨淋了的蛤蟆。在舊時君主至上的年代,恐怕誰看了也會驚得咋舌不下、站立不安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