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天下糧商2(1 / 3)

小說:大明督師 作者:奔叔

大明新聞在湖州沒有印刷廠,但這裡離著杭州很近,《大明新聞》和《大內供奉》兩份報紙都在那裡設立了分部,每日印刷完畢,就會沿著沿途的驛站商行,分發給周邊各地,因此,湖州的大明新聞都要比杭州晚上一天。新聞也就成了舊聞,好在這時代訊息本來傳播就慢,生活節奏也慢,相差一天也就當然不算差了。

十五郎指給李之秋看的就是舊聞中的新聞頭條《呂欽差平陸賑災,向江南高價購糧》看到這個通欄標題,當時李之秋眼睛一亮,似乎在心頭開啟一扇落地大窗,抓著報紙如飢似渴的往下面看去。

丟掉對皇上的歌功頌德,直接奔了主題,大意是呂漢強受皇上委派,奔赴山陝賑濟災民,現在山陝缺糧,因此號召義商向山西平陸輸送糧食,開出的價格是——糙米一石一兩二錢,這樣的價格不得不讓李之秋驚呼這是天價了。

是的,這對於江南糧商來說,絕對是一個天價了。

國朝稅收在原先是銀子與實物相結合,但後來張居正施行一條鞭法改革,除了當地必要的糧食儲備需要交納糧食實物以外,其他各項賦稅,皆折算成銀子,押解進京,因此,每年夏稅秋稅徵收的時候,就是來百姓苦難來臨的時候,因為官府只要銀子,百姓必須要將手中的糧食賣給糧商,這時候,就是糧商的幸福時刻了,大家紛紛在這時候以低於平時一半的價格搶購百姓手中的糧食,而等青黃不接的時候在高價賣出,這一進一出,立刻就是一倍的利潤差價,於是大家一個個都吃的腦滿腸肥。

而這時候,一些大家族也看到這裡的商機,在這時候,強硬的將自己的族人手中的糧食收購回來,替族人繳納賦稅,從中也賺上一筆,現在李之秋手中不算族人的糧食,就在夏稅吃緊的時候,按照慣例,在周邊百姓手中收購的糙米是一石三錢,這已經絕對是良心價格,那些晉商的代理人可是一石二錢七,偏遠的地方乾脆連二錢五的都有,雖然百姓罵聲一片,但畢竟官府催逼緊迫,不用手中的糧食換銀子,就完不成稅收,那樣的後果可比賤價出糧嚴重的多。

三錢的本錢,扣除遭損,頂天算是三錢一分,如果運到山西平陸,那可就是四倍的利潤,即便按照當地出糧,那也是接近一倍的利潤啊,

看著這樣的內容李之秋的心臟開始劇烈的跳動起來,抬起頭,急切的問這個十五郎:“山西平陸在什麼地方?怎麼走?”

十五郎見五叔動心,忙將手指向了報紙的下面,“五叔,人家做事仔細,都將路線給刊登出來了”

當時活字印刷沒有問題,但刊印圖片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那上面是用文字描述的路線,道路非常簡單,也就是從杭州經京杭運河北上,而後在山東入黃河西去,便可直達平陸碼頭。京杭運河且不說,黃河的水量依舊充沛,三五百石的內河船隻都可順利通行,自己這裡也方便的很,從這裡到杭州也是一路水路,並且湖州本就航運發達之地,舟船是重要的出行工具。

看樣這位欽差算是實幹的,想的很是周詳。

心中的小算盤開始噼裡啪啦的飛快打算,不過仔細一算帳,心中不由的又冷卻了下來,湖州離著山西平陸何止千里,沿途運輸就是一筆大費用,再算上沿途吃喝損耗,也就是合著一石一兩銀子,雖然比當地還是高了二錢,其實這已經不少,但據往日報紙上說,山西可是大亂之地,萬一糧船有個閃失,如果是自己的商號,就這兩倍的利潤說什麼都要冒險一試,可自己肩負的可是家族的擔子,一個不好可就得不償失了。

似乎是看出了五叔的擔憂,十五郎對五叔鼓勵道:“五叔是擔心安全問題吧。”

李之秋點點頭,盯著那一兩二錢的價格戀戀不捨的說出自己的擔憂“是的,據說山陝大亂,萬一被杆子流寇劫了糧食,我無法對家族交代啊。”

“五叔大可不必擔憂,因為我們可以僱請皇家驛遞商行保駕護航,您可知道這皇家驛遞商行的實際操控者是誰嗎?”

“誰?”

“便是這位賑災欽差呂漢強,他的另一個身份便是這商行的協辦。”

“是嗎?這倒是頭次聽說。”

“訊息千真萬確,裁撤驛站轉變成商行,並且讓全國商行面貌一變,運作著我們從來沒有想過的方法,而讓每個商行都日進斗金的法子,就是這呂漢強鼓搗出來的。”

“這麼說,這位欽差是個難得的商業人才啊。”

“可不是?”十五郎肯定的點點頭:“如果我們僱請皇家驛遞商行的車馬行來保鏢運輸,那就是說,我們是用他的船來運輸他的糧食,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