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碾壓過去,揪出不法,審案斷獄,快刀斬亂麻才是上策。似這般溫吞水,要耽擱到猴年馬月去了?這樣只能給那些心懷叵測之人,垂死掙扎的機會。
於是,高時明決定勸一勸李信,能使他改變主意也未可知呢。
“咱家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這種程式化的說辭作為開場白,李信再熟悉不過,也再厭煩不過,身邊這些人有話就不能直說嗎?自己又不是聽不得建議的獨斷武斷之人,非得囉哩囉唆的先打上一陣鋪墊再直入主題。當然了,他也不會因為這種細枝末節的小事給人以顏色,只能呵呵笑道:“有話但講無妨!”
然後高時明就將自己的建議和擔心一股腦的都講了出來,李信一邊聽著,一邊不住點頭,高時明所言的確是老成之言,也認為其中不無道理。李信認真審視了自己在對待浙江方面一而再的採取溫和手段,或許真有些失之優柔了。
至此,李信心底裡已經起了改變主意的想法,但他還想先詢問一番高時明的建議。
“不知高公以為當以何種處置為善?”
高時明脫口而出:“自然以鎮虜侯帶兵親往,以雷霆之勢泰山壓頂,浙江亂局傳檄可定。”
李信點點頭,這的確是個辦法,可他還有無法離開南京的理由,那就是南京仍舊有著反對勢力蠢蠢欲動,使之一刻都無法離開。否則便有被趁勢發難的可能。對此,李信比較苦惱,這也許是採取溫和手段所帶來的一種後遺症吧,如果以強硬的鐵腕措施對反對勢力加以鎮壓,固然能卓有成效,但卻會加速江南各方的分化,同時也將三衛軍以及他自身置於眾矢之的。
也因此,李信寧願選擇承擔這種代價,而已最小的代價將各方彌合起來。他希望江南不要捲入中原的亂局中去,只要這裡保持著和平與穩定,大明或許會亡,而漢家江山就絕對不會亡。
事實上,李信到現在早就已經摒棄了那些什麼女真不滿萬,滿萬無人敵的傳言。關外滿洲八旗戰鬥力雖強,也決然沒到了那種可以橫掃明朝的地步,幾十年來終究只能被山海關所在遼東一隅而已。在李信所熟知的歷史上,真正將所謂女真無敵神話放大,那是李自成攻滅北京,逼死崇禎以後的事了。明朝內部群龍無首,再加上流賊內部決策失誤,這才讓關外滿清坐收了漁人之利。
尤其是李信帶著三衛軍與滿清八旗遼西一場大戰之後,更使他確認了這種認知和判斷。所以,李信曾無數次的告訴自己,只要有他在一日,就絕不容許悲劇重複上演。看眼下情形,雖然遠比李信所熟知的歷史要更加紛亂,但山西關中之地尚在沈王與左良玉手中,如此一來,便割斷了四川張獻忠與中原李自成的聯絡,同時,也使得李自成芒刺在背,若想盡佔中原之地,揮師北向京師,就必然要顧忌在他背後隨時會殺出來一支絕命官軍。而盧象升率軍坐鎮山東則與陝西沈王呈左右夾擊之勢,使得李自成難以妄動,這也讓早就疲於奔命的楊嗣昌得以喘息。
如此各方牽制之下,中原局面雖亂,卻未必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只要挺過了今年的大旱,若能在來年來一場大豐收,哪怕是稍有欠收的情況,仍舊有足夠的糧食可安定各省流民。只要絕了流賊的來源,便如掐住了李自成的脖子,流賊之亂才會迎刃而解。
不過,李信現在所擔心的是,盧象升到山東已經數月有餘,卻遲遲不能打通運河南北,恢復交通。生性多疑善變而又刻薄寡恩的朱由檢會再次失去了對他的信任,而將其罷官奪職,另選他人。如此一來,山東流賊則大有希望復起,甚至盤踞兩淮的革左五營也會趁機北上奪取地盤。如此一來,原本看似穩定的局面便如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張張倒地。
到那時,李自成騰出手來就可以集中全力拿下至今仍孤零零屹立在大河南岸的開封城。然後,流賊自可揮師西向,兵進陝西對付沈王大軍。
這一樁樁一件件煩心事終日在李信心頭縈繞,一丁點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因此他的壓力不可謂不大。尤其是於南京各方反對勢力角力之下,取得了眼前的優勢,更是極大的耗費了李信的心力。
“鎮虜侯難道還有顧慮?”
高時明見李信久久出神,便忍不住出言問道。他畢竟曾做過李信的監軍,那種敬畏之感並未使之成為習慣,所以在說話方面,反而比李信的那些部下更少一些顧慮。
李信長嘆一聲:“若非孫部堂病重臥床不能視事,李信何至於如今日這般離不得南京一步?”
這一層反倒是高時明所忽略的。想一想南京之情形也的確如此,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