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2 / 4)

小說:活色生香 1 作者:白寒

為了遷就外國觀眾硬生生的搬過來,種種違反基本邏輯的劇情無論是中外觀眾都很難接受——一個權傾天下的皇帝居然會為愛情飲鴆自殺;權臣造反的方法居然是兒子親自飛身上去拿把小刀捅人,而不排程一兵一弈,這是典型的歐洲小國的邏輯,在中國歷史上是極不合理的。編這種劇情的結果是依然兩頭不靠岸,國外的觀眾覺得滑稽,中國觀眾無法認同。就電影本體的水平來說,《夜宴》,不如《手機》更不如《大腕》,當然它也有很多優點,但是在編劇上卻是失敗的。”孫老爺子和大家聽了易青這番長篇大論,微微點了點頭。一個年輕一點的評論家笑著對孫老爺子道:“高足如此年紀就有這樣的見識,將來雛鳳清於老鳳聲,也是未可知之數啊。”這話一說出來,幾個客人連忙隨身附和。孫老爺子微微一笑,他心裡知道易青這些看法並能令這些老前輩動容,過是中規中矩而已,外界的一些專業刊物評論對這幾部電影的編劇的批評也大致如此,只過易青歸納的全面一些,加了一些自己的見解而已。至於這些讚美,未必就是言不由衷,但是卻充滿了敷衍之意,場面話而已。孫老爺子肅然對易素道:“你這過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算自己的見識,你要能說出一個可行的改革中國電影編劇行業現狀的方案,才能算你自己的東西。”,易青慨然道:“我認為,中國的編劇問題,說穿了是中國文化地歷史問題。”一言甫出。大家都覺得意外,因為從來沒聽說過這種說法。;當易青道:“中國有個很獨特的文化傳統,所謂士農工商,士就是讀書人——要擺在百業第一階層。讀書人一輩子從事的工作就是讀書。讀好了就是做官,自明清以來到近代,讀書人一向以特殊階層自命,彷彿高高在上,不屑與工商業為伍,搞文學的人尤其如是。文人、寫小說地、寫劇本的這些人,個個拿自己的作品當寶。比如臺灣電視劇的大亨瓊瑤,她寫的臺詞之肉麻之不可信之脫離現實感情生活,簡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可是最奇怪的是。她每拍一片必親臨現場,不是去監督藝術質量。而是去監督演員。她要求演員決能改她的臺詞,一個字都能改,要完全按照小說裡的話說。本來演員都習慣用自己的語言把臺詞順一遍以求表演地真實,結果瓊瑤對他們要求到了連語氣詞和可有可無的形容詞都一字可更改,更加使得她地電視劇從故事到臺詞虛假到了極點。象這樣極端的例子雖然不多,但是程度不一,本質相同。中國文人不讓別人動自己的東西。也不屑於做別人的陪襯,所以中國電影除了導演以外,只有一個兩個人參與編劇,如果是小說改編,導演和作者往往還要吵架。可是電影是適應大眾的藝術,動輒是百萬千萬觀眾要看的東西,一個兩個人的智慧何等渺小偏狹,怎麼可能滿足大眾地審美。而電影本身更是文學、美術、音樂、乃至舞蹈、雕塑、詩歌等多種藝術的結合體,一個編劇再了不起怎麼可能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所以。”易青總結道:“中國編劇業的矛盾,其實就是中國文化中文人階層惟我獨尊,不知團結協作。慣於自以為是文過飾非的文化傳統和電影藝術的高要求多樣性的矛盾。”這下客人們開了鍋了,幾個老傳統的影評人都有點臉上掛不住,要不是礙於孫老爺子,幾乎就要發言責問。孫老爺子心裡冷笑,進一步問道:“既知痼疾,可有藥方?”“有!”易青膽氣越來越壯,他意興風發的道:“將來我若有能力,就要實行編劇行為團體化和商業化。舉個例子說,好萊塢的編劇們似乎就沒有中國知識分子地這些臭毛病,他們不會認為別人改動自己的東西是對自己多麼的不敬。恰恰相反,當他們領最佳編劇獎地時候雖然只上去一兩個,但是實際上一部成功的電影往往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編劇。好萊塢商業電影為什麼那麼精彩,令人目不暇接,每一環節都讓人覺得感官上很舒適?因為那些編劇們有的擅長寫臺詞、有的擅長寫笑料、有的擅長感情戲、有的擅長動作戲、有的擅長結尾有的擅長開頭……一部電影是他們群體智慧的結晶,這樣編出來的東西怎麼能不時時處處精彩?這似乎是對一盤散沙彼此相輕的中國文人的一種諷刺,但是卻也是我們學習的模範。”………我的想法就是,比好萊塢更進一步,把編劇業作為一種規範化的企業行為。成立一個影業公司專門的編劇組,平時就僱傭幾十個編劇每天坐班,工資水平可以比照一般白領。每一部電影,想出基本創意和故事框架的人就是編劇,其他參與者通通不署名。就象企業裡做一個文案一樣,把這個大創意發到編劇組裡去,讓所有編劇來參與,自己擅長寫哪部分就完成某部分,最後由導演和主編匯總,直接整理出分鏡頭劇本。”個白髮老人忍不住道:“這樣成本似乎太高。”易青道:“不會高。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