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始,富士康進入新業務的規模更大,節奏更快。2000年開始手機代工,2001年開始電腦主機板代工,2003年進入光通訊和鎂合金業務,2005年進入汽車電子業務,2006年進入數碼相機業務等。到今天,富士康的6C產業佈局初步完成: 電腦(puter)、手機(munication)、消費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s)和汽車(car)、渠道(channel)、數字內容(content)。”

2009年,富士康的產業邁入7C,醫療裝置成為其新涉足產業。富士康的7C產業擁有強大的電子零元件的支撐。聯結器、電腦機殼佔到全球市場份額的60%以上,除手機之外,其生產的產品均在全球市場擁有35%以上的佔有率。1996年,富士康的銷售收入剛過20億元,聯想、海爾、長虹、華為、TCL、康佳等企業的規模都比富士康大。但1996年後,富士康以50%的複合增長率高速攀升。到2004年,全年營收突破1400億人民幣,首次超越全球代工第一廠美國偉創力,一躍成為EMS(電子製造服務)領域全球一哥。

2005年,富士康營收超過了韓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全球500強排名第206位。2006年,富士康銷售收入為4 125億元人民幣,全球500強排名第154位。2007年,富士康銷售收入相比2006年增長30%,2008年雖因全球經濟危機增長有所放緩,但也達到了22%,2009年又恢復到了30%的增長率。以此計算,2009年,富士康的銷售收入應該超過8 000億元。不難想象,2010年,富士康的銷售規模將接近1萬億元人民幣。

日本人眼中的富士康

從企業模式方面來看富士康,中國媒體的觀點幾乎沒有,日本媒體的總結卻是非常到位的。富士康早年以日本企業為師,但今天日本企業對富士康卻不得不報以敬畏之心。

2006年7月31日出版的《日經電子》以《富士康,究竟是敵?是友?》作為封面文章,表露出對富士康的複雜心態。《日經電子》的報道稱,為了搶攻2006年下半年的商機,日本各家消費性電子廠商如任天堂與索尼,此前分別推出遊戲機Wii與PS3展開正面對決,而Wii與PS3背後的代工廠,就是多數日本人沒有聽說過的富士康。從美國蘋果iPod的nano系列、摩托羅拉的Razr手機、戴爾的電腦、日本任天堂的DS、索尼的PSP,到芬蘭的諾基亞手機,雖然品牌不同,但都經由富士康這一製造巨擘為其提供推力。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一章 富士康之城(5)

或許許多日本人還搞不清楚鴻海和富士康的關係,但是富士康集團的總營業額已經超過了日本人熟悉的夏普與三洋電機。日本企業對富士康的心態是矛盾的,態度也不同。索尼中缽良治社長表示,索尼與富士康的關係是“合作”而非“競爭”。

相對於中缽良治的友善,有些企業則刻意與電子代工企業保持距離。 一位在富士康工作的日籍資深技術員,在被問到富士康對於日本企業來說究竟是敵是友時,說:“有人在背後笑我走私日本技術,不過,正因為富士康是大企業,才能對於規模效益有所期待,我也終於能盡情追逐以前在日本時未能實現的理想。而且因為富士康的規模越來越大,如果將來日本企業與富士康合作,也是我對日本經濟有所貢獻的方式之一。”

總體而言,富士康對日本企業存在四方面的威脅。

威脅一: 製造優勢令人生畏。 富士康擁有製造高階精密模具與金屬加工大量生產的能力。蘋果電腦iPod機身背後的金屬鏡面框體,原本是由日本新潟縣燕市的金屬加工廠的“專精技術的工匠們”少量生產的。當年獲得iPod代工資格時,對於這個從江戶時代就具有金屬加工絕活的工業小鎮,無疑是最大的鼓勵。但是富士康就像開著“割草機”的全球軍團,讓拿著鐮刀的日本農夫不知所措。過去工匠的工作模式,就像一畝畝由人力耕作的田地,稻米結穗之後,農夫喜歡拿著鐮刀收割成果。但是富士康的做法是運用自動化機械耕田,結穗時使用割稻機,最重要的是,批次生產的產品品質跟技術工匠的心血結晶不相上下。富士康以人海戰術24小時輪班、大量生產、快速交貨的優勢,對日本精雕細琢、限量生產的工匠構成威脅。原本鏡面框體加工的人工技術竟然可以轉換為大量生產,這對日本工匠衝擊非常大。衝擊不僅來自於金屬加工的大量生產,而且來自於模具技術的創新。日系大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