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密縣,之後北海夷安縣、東萊長廣縣皆相繼打出旗號響應袁紹。早有準備的蔡吉自然不會因此而手忙腳亂,她一方面命太史慈率部逐一清理北海、東萊反叛的郡縣。另一方面則增兵高密、黔陬兩縣,命王修、童恢等人謹防袁譚、臧霸侵襲北海。當然蔡吉如此佈防或多或少也有提防琅琊張頜的意思。不過令蔡吉頗感慶幸的是,到目前為止,張頜還沒有就是否響應袁紹而公開表態。因此琅琊郡眼下尚處於蔡吉的控制之中,在名義上也還算是大漢的領土。
於是且就在袁、曹大軍對於峙黎陽城下之際,已然平定了東萊、北海兩郡的蔡吉倒是在黃縣抽空出席了講武堂第一屆學員的畢業典禮。掐指算來自蔡吉最初收留孤兒在太守府內開設講武堂已是六年之前的事了。依照後世的標準六年正好是一個完整的小學階段。若是仔細算來一、二、三年級是“初小”,四、五、六年級是“高小”。而蔡吉依照後世的知識點,結合東漢本身的典籍,編著的講武堂教材也差不多是小學到初中的程度。當然由於講武堂的學子入學之時大多年幼,因此經過六年的學習他們絕大多數人都只是完成了小學階段的學習而已。而真正接觸初中階段知識的,是一些原本就有底子的胥吏和遊學計程車子。
在後世人們的眼中小學水準近乎於文盲。不過在蔡吉看來,頭一批講武堂學子達到高小水準就已經足以應付縣一級的諸多軍政事務了。須知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初小生就能保育員、郵差等等職業。高小生還能在縣、鄉出任公職。並且只要完成小學階段教育,學生就能直接進技術學校進一步深造為技工。並且東漢地方政務遠比後世要簡略得多,而在缺乏人手的情況下,蔡吉之前已經抽調了一批完成初小階段教育的講武堂學子進軍隊充當文職人員一邊作戰一邊學習。這一次畢業的學子全都是高小水準,年紀最小的才十六歲,最大的也剛剛二十而已,但蔡吉已經準備將他們中的一部分抽調到地方供職。
“主公真打算將這些孩子下放縣衙充當胥吏?”王修望著校場上魚貫而入的學子向蔡吉問道。在他看來這些學子的資質都不錯,過早放棄學業參與政務實在有些可惜。
蔡吉又何嘗不想讓這些學子順順當當地一路讀完初中為提高東漢的科技做貢獻。但是情勢由不得她按部就班地培養人才。想到這兒,蔡吉不由嘆氣道,“長廣、夷安、下密三縣剛剛經歷叛亂正值用人之際,本府也不得不忍痛割愛,讓這些個學子早早擔負起重任。不過叔治放心,等各地局勢平穩之後,本府自會將部分學子抽調回講武堂繼續深造。”
王修聽蔡吉如此解釋,便放心地點了點頭道,“此法倒是可以讓學子即熟悉實務,又不誤學業。”
倒是一旁的郭嘉一針見血地向蔡吉提醒道,“以這些個學子的經驗還不足以撐起一縣一府。主公若想趁袁紹稱帝之機清理各郡縣,還需從各地世家中挑選一些才俊充實府衙。”
“奉孝言之有理。不過自打主公以雷霆之勢平定三郡之亂後,各地世家豪強向官府舉薦了不少地方上的才俊。屆時如何挑選合適的人才充實府衙倒是要頗費一番周折。”王修面帶笑意地著點頭附和道。
由於東漢在人才選拔上施行的是察舉制,因此選定人才的標準帶有一定的主觀性。這便意味著官府選某些人或是不選某些人可能會得罪一些地方勢力。甚至被指責為沒有知人之明。王修所說的“頗費一番周折”指的正是這一點。
不過對於這一點蔡吉倒是早已成竹於心,卻見她不假思索地就脫口回答道,“這有何難。可以開科取士嘛。”
抱歉,今天出去做客,更新得晚了。還請大家見諒。不過席間反覆被問,為毛要寫作。偶想了想回答,“為了防止妊娠抑鬱症~~~”。。。
“開科取士?主公要對策?”王修顯然沒有因為蔡吉的話語露出驚訝之情。而他嘴裡所說的“對策”是察舉制中重要的一環,說白了也就是考試。
在後世一些人的眼中科舉制似乎是開啟了中國公務員考試的先河。可事實上,漢朝的察舉制也是要考試的。察舉制考試的科目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祿四大項。“孝廉”考校的是“德”,也就是一個人的品行。“茂才”考校的是“才”,即個人的才華。“察廉”就是察舉廉吏的意思。被舉為“廉吏”者,多為低階官員,被舉後,按原職升補。“光祿”又稱“光祿四行”,即質樸、敦厚、遜讓、有行四項品行。此科是專門為那些老老實實任職,沒有什麼突出成績,長時間也沒有得到提升的官僚設定的,以便每年從他們之中選拔一至兩人,予以升遷。由此可見孝廉與茂才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