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2 / 4)

小說:生命的智慧 作者:京文

宗教的態度是不允許對信仰的物件作假設的。佛教中國化之後演變為禪宗,宗教的味道已大為減弱。民間化、世俗化的佛教,隨意的成分也很強。道教是自然宗教,操作性強、信仰的力度不是很堅實。中國人對待超自然的力量,信仰的成分不如崇拜的成分大,但崇拜不是宗教意義上的信仰。在中國人的眼裡,天是至高無上的,是最大的神。但對天是崇拜而不是信仰,因為天並不總是能滿足人的願望。對祖宗也是崇拜而不是信仰。拜天祭祖是中國人的最高禮儀,近似宗教儀式,但絕不是宗教儀式。

第十一,中國傳統社會有發達的民間社會,朝野、官府和民間界限分明。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儒家學說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思想,道家和佛教主要在民間。因為有發達的民間社會,有儒釋道三家思想的互動互補,中國傳統社會反而有較大的思想空間和活動空間。

第十二,中國傳統社會的不同歷史時期,都有不同風格的藝術與文學。古人的文章寫得很好,記述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文體。詩學尤其發達。書法藝術很獨特,中國文化的精神可以在書法中找到。

第十三,中國傳統社會還有一些比較特異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比如閹官制度、有太監(明代和晚清的太監作惡多端);實行一夫多妻制,可以娶妾;女人裹小腳,等等。這些恐怕就是傳統文化中的不好的東西了。

我僅僅是為了講述問題的方便,把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標誌性的現象列出了13項內容,遠不能概括於萬一。這些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的特徵,最基本的價值取向。但中國文化也有另外的特質,我無法在一次演講中窮盡。

文化傳統的更新和變異

但如果說到文化傳統,就是另外的概念了。

文化傳統是指傳統文化背後的精神連線鏈。並不是所有的文化現象都能夠連線成傳統。有的文化現象只不過是一時的時尚,它不能傳之久遠,當然不可能成為傳統。按照美國社會學家希爾斯的觀點,傳統的涵義應該指世代相傳的東西,即從過去傳衍至今的東西(至少應該傳衍三代以上)。文化傳統當然存在於傳統社會的文化現象之中,但它更多地是指這些文化現象所隱含的規則、理念、秩序和所包含的信仰。能夠集中地體現具有同一性的規則、理念、秩序和信仰的文化現象,就是傳統的文化典範。我們面對一尊青銅器、一組編鐘、一座古建築或一個古村落,人們有時也說看到了中國文化的傳統,其實這樣說並不準確,實際上看到的是傳統的遺存物,這些遺存物所涵蘊的規則、理念、秩序和信仰,才是傳統。但能夠留存至今的遺存物本身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典範,裡面藏有該民族文化傳統的一系列密碼。

對於文化傳統來說,信仰的因素非常重要。因為傳統之所以被稱為傳統,往往由於這些傳統有一種神聖的感召力,希爾斯把這現象叫做傳統的克里斯瑪(Charisma)特質,即傳統所具有的某種權威性和神聖性。可以說,如果沒有信仰的因素摻入,能否形成真正的傳統,都不是沒有疑問。即使缺少信仰的成分,也必須融進崇拜的精神,才能凝結為傳統。中國傳統社會用儒家思想編織起來的綱常倫理,對家庭的結構和文化傳承來說就是一種具有權威性的傳統,它裡面的崇拜的成分大大超過信仰。

百年中國: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5)

但傳統不是一個凝固的概念,在連線和傳衍中它會發生變異,會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例如儒家思想,在先秦、在兩漢、在宋明、在清代,都有所不同,都有新的成分添入。希爾斯說,對傳統而言,“增添是一種最常見的形式”。事實上,只有後來者不斷為既存的傳統增添新的內容和新的典範,傳統才更充實、更有價值,才有可能不著痕跡的融入現在,成為活著的傳統。但新增入的成分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處於邊緣狀態,而且會遭致固守既存傳統人士的反彈。除非已經進入傳統變異的另一情境,即固有傳統和新成分實現高度融合,人們已經無法分清楚傳統構成的新與舊,甚至以為新成分原來是舊相知,傳統就成為既是現在的過去又是現在的一部分了。

文化傳統在傳承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增添新的內容、新的典範,而且需要對異質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傳統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一種綜合。對不同質的文化傳統的吸收和融合,可以使固有傳統因注入新的血液而勃發生機,並變得更健康、更有免疫力。唐代文化氣象博大、心胸開闊、儀態輕鬆,就和大膽吸收西域文化、舊傳統中融入了異質的新成分有直接關係。其實這一過程就是傳統更新的過程。這一過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