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3 / 4)

小說:生命的智慧 作者:京文

你看紐約,路網格局跟北京老城特別像,它也是相隔約七十米一條街——跟北京的衚衕似的——它橫著的街都是供居住用的,兩邊縱向的大街相隔約二百米一條,是供商業用的。所以你在橫街裡邊待著感覺就像北京的衚衕,一進去,裡邊特別安靜,因為都是住宅區,你要想買東西,走出來,兩邊的大街什麼都有,很像北京老城的那種感覺。

你看它的路網密度高,“金角”、“銀邊”就多了,整個城市的土地價值就體現出來了,解決就業的機會就多了。所以,北京的道路應該怎麼規劃?應該向老北京學習,應該把一條大馬路分成幾條小馬路,密度搞高點兒,這樣,不但有利於解決交通問題,還有利於提升土地的利用價值,提高城市的就業容量。中國本來就是人多地少嘛,我們應該把寶貴的土地資源用好用足,儘可能地提高它們的價值。

再談談我對老北京的一個認識。

大家看這張圖(大螢幕),1943年美國的空軍航拍的北京城區圖,當時這個城市還被日本鬼子佔領著。從圖上大家可以看到,這裡是元大都,土城一帶的城牆還很清楚,金中都在這個位置,西二環南段是從金中都的軸線上穿過。

金中都被忽必烈放棄以後,裡邊還住著人。在元代,還有老城和新城的說法。新城是什麼?是元大都。老城是什麼?是金中都。你現在去大柵欄,可以看到很多斜的衚衕,它們和元大都規整的衚衕很不相同,是斜的,為什麼是斜的?是從元大都往金中都這邊斜。這些衚衕是當年人們在老城和新城之間走出來的。

元大都在中國的城市發展史上有什麼地位呢?我大家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之後,再來看今天的問題就明白了。

從戰國到北宋初期,中國的城市是什麼樣的呢?比如說你走進唐代的長安城,你看到的是什麼呢?你看不到《清明上河圖》那樣的城市景觀,你看到的是一堵堵的牆,全是牆!什麼牆呢?是坊牆。每個街坊都是被坊牆包圍著的,不準沿街做買賣,坊牆上開坊門,在規定時間,你必須回家,否則犯夜,要被警察逮著了,就比較麻煩。買東西只能到東市和西市這兩個地方去,東市和西市也是用坊牆包圍著的,“買東買西買東西”,“買東西”這個詞兒就是這麼來的。

到北宋中期,對城市有過一次改建,把坊牆給拆了,可以沿街做買賣了,於是,我們看見《清明上河圖》了。

元大都則是第一次按照《清明上河圖》顯示的那種街巷方式來規劃的一個城市。忽必烈的想法其實也很簡單,就在什剎海的東岸自北向南劃一條線,和什剎海的東岸相切,切線就是城市中軸線,切點在哪兒?在後門橋。然後,把重要的建築物擺在這個中軸線上,再相隔七十來米,劃出一條條東西向的衚衕,再相隔六七百米,劃一條條南北向的街巷,街巷是供商業的,衚衕是供居住的。劃好衚衕之後,又把衚衕內的地切成一個個方塊,在上面蓋出一個個四合院。

大家看(大螢幕),這些都是典型的元大都的街巷,這是鼓樓、鐘樓。這種街巷的好處在哪裡?真是應了古人的一句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你在衚衕裡,安靜極了,為什麼?因為裡面沒有商業。但你買東西又特別方便,走幾步到衚衕口,什麼都有。

我回家的感覺是理直氣壯啊,我在大街上見到的幾乎都是我不認識的人,一走到衚衕裡邊,見到我的鄰居了,再一進院兒,到我的家了。

在這個城市,大街是屬於城市的,衚衕是屬於社群的,當然,它也可以與城市混合使用,那個院兒是屬於私密的個人空間。這個空間秩序一清二楚。我這樣走回家,心理狀態特別舒服,是一種真實的回家的感覺。小偷這麼走一趟,就倒大黴了。在大街上他覺得很安全,搶誰的包,他一跑沒人管。可在衚衕裡,就不行了。誰喊一聲抓小偷,衚衕口只要有一個人把著,他就完蛋了。他要是斗膽走進你們家的院兒了,也許你們家的貓叫一嗓子,他就給嚇跑了。你看這樣的空間佈置多好——讓社群的主人感到非常安全,讓小偷感到非常不安全。這是中國古代規劃師的智慧。

城記:北京舊城改造五十年(7)

四合院是屬於私密的家庭空間,但衚衕裡有星羅棋佈的小寺廟,什麼關帝廟、鬥母宮、地藏庵等不一而足,乾隆京城全圖共標出內外城寺廟1207處,差不多每條主要街道和衚衕都有一兩處寺廟。這些寺廟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是社群交往的場所,就像西方的教堂那樣。大家經常在那裡見面,能夠增進對社群的認同和安全感。這些小寺廟是社群的穴位,年輕人可以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