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考慮,總之,這部書銷量或許還不錯。書我沒有看過,我只看《作家文摘》轉的那一段文字。就這一段文字讓我怒不可遏。
那個細節的題目叫《蔣友梅邂逅凌叔華》。蔣友梅是蔣的第四代孫女。這個細節講,蔣友梅在20歲的時候到了倫敦,和當年已經81歲的凌叔華在倫敦邂逅。裡邊有一系列的場景描寫。包括凌叔華怎麼到她住的地方去找她,牽著她的手在劍橋瀏覽,給她講解。具體細節我不說,僅從我的反證,大家就能瞭解,作者“正”著是怎麼寫的了。我一共提了五點。對於學術上的反證,在掌握確鑿實證的情形下,你只要有一條,就可以把對方駁倒。我有五條。如果說頭三條或頭四條還帶有疑問,最後一條是致命的,讓他倒得很慘,無還手之力。
疑點一,文中說,1981年秋,20歲的蔣友梅到劍橋,“接觸的第一個中國人就是凌叔華。”我不知道,時年已81歲高齡而深居淺出的凌叔華會牽著小姑娘的手在劍河畔瀏覽講解?我們想想生活中的情景,會有這樣的可能性嗎?一個81歲的老太太,而且還是一個著名的文化人,平常深居簡出,結果聽說蔣介石的第四代孫女到了倫敦,然後就屁顛屁顛地跑到她的旅館,拉著她的小手出去玩,還要給她講解?這是一個疑點。
疑點二,文中說,蔣友梅初到英國時,舉目無親,是凌叔華主動到她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宿舍自報家門。你看,第一個疑點出來以後還不夠,居然作者還要這麼寫,是她自己主動找蔣氏第四代,告訴你,我是凌叔華!不是一個小丫頭到長輩府上拜望,倒是耄耋之年的凌叔華跑到學校宿舍裡來找她,合乎常理嗎?我講這樣的細節的意思,就是想,大家以後再看傳記文學作品,或者看某某人的回憶錄,有類似這樣細節描述的時候,腦子裡要打問號了!哪怕說它是真實的,也要想一想現實的真實可能性,一個81歲的人有可能去找一個20歲的小丫頭自報家門嗎?但現在我們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虛構的,倒在其次了——主要是傳記文學,這麼寫的太多了!
txt小說上傳分享
從文學歷史真實看“戲說”與“正說”(5)
疑點三,文中說“凌叔華之所以來到蔣友梅的身邊,是接到了宋美齡的委託所致。”你看,這樣的文學描述,會讓你覺著它把你那種探古的情緒調動起來。因為你對蔣感興趣啊,對宋美齡感興趣啊,所以才要說宋美齡。接到了宋美齡的委託,你還能懷疑嗎?她有宋美齡的委託啊。“因為她(宋美齡)和陳西瀅有較好的私交。”——陳西瀅和凌叔華是夫婦——經與陳西瀅和凌叔華現在倫敦的獨女陳小瀅核實——我為此專門發電子郵件詢問凌叔華的女兒,有這件事嗎?——她女兒告訴我,凌叔華倒是見過宋美齡,而陳西瀅根本就不認識宋美齡。宋美齡是留美的,而陳西瀅是留英的,並無機緣相見。
疑點四:文中說,“蔣友梅就成了凌叔華家裡的常客。那時的陳西瀅早已退出了政治舞臺。陳西瀅和妻子凌叔華就幽居在泰晤士河邊上一條幽深的小巷裡。”從地點上來說——我們不是講五W嗎?——陳、凌當時根本就不住在泰晤士河邊,而是住在倫敦郊外的漢姆斯特德(Hamsterd),那是個文人聚居的地方。蕭乾也曾經在那個地方住過,並且在納粹轟炸倫敦的時候,他在漢姆斯特德的家還中了炸彈。
疑點五:這該是最荒唐可笑的無稽之談了。即便以上四處都可以用誤植誤憶來自我開脫,但僅憑這一點就可以斷定,此篇文字完全是無中生有的生編硬造。換言之,如果只有前四點,作者也許還可以解釋,由於對史實掌握得不夠充分,或者說某人向我敘述的時候記憶有偏差,導致在描寫上有一些疏漏,造成了作者的誤讀,再道個歉什麼的。但有這最後的一點,道歉都是說不過去的了。
大家看這最後一點,他剛才有一句說,陳西瀅和凌叔華幽居在泰晤士河邊。作者寫蔣氏第四代到倫敦的時間是1981年,白紙黑字,這個錯不了。我們查一下陳西瀅的年譜,陳西瀅早於1970年3月29日就去世了,如何能在1981年還賦閒在家,並得到宋美齡的委託,見到蔣友梅?難道是宋美齡“委託”給已駕鶴西去冥界的陳西瀅,勞他大駕還陽,請太太特別關照一下自己的第四代?可真是見了鬼了!把死人給寫活,真是天方夜譚!文壇和出版界再酷愛炒作名人隱私,總也該講究個最起碼的真偽虛實吧。
由此,我就要引到最近發生的幾件事,媒體報導也很多。透過這樣的細節,讓我們的腦子警醒一下。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最近身邊發生的幾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