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部分(3 / 4)

小說:大宋金手指 作者:噹噹噹當

李石以僧家禪機譏趙景雲。趙景雲也以僧家禪機對之,眾人又是一陣大笑。笑定之後,趙景雲正色道:“我是在看那桑林邊上。你們若是注意,我們這一路行來,起初種得是糧食,但到得這附近,多數種的只是桑苗。這其中背後文章,你們可曾仔細想過?”

聽得他這番話沒了調笑之意,三人皺起眉來,都是不解。鄭景雲見了之後。越覺得天子令天下學子採風之事實在是明智之舉,連這號稱信奉“功利之說”地三人尚且如此,何況其餘?

“天下產業,以農為本,農家之事,以糧為本。”鄭景雲緩緩解釋道:“那新桑田分明是自糧田改來,大片糧田改為桑田,若是遇著欠年,糧價必然騰貴,以桑廢糧。此吾憂之一也。”

“工商之利。勝於農耕十倍,我朝兼併之事,屢禁不止,若是鄉紳富貴之家,為逐工商之利,將自家田地盡種桑棉,更兼併鄰里,則百姓失地之事,必增多矣。失地之民,若不得生計。便要成為流民,恐為國家之禍,此吾憂之二也。”

陳安平呆了好一會兒,然後喃喃道:“無怪乎曼卿兄非要來鄉野之中,此事不目見耳聞,孰能知之……天子聖明,必有應對之策!”

“我等仕子。以致君堯舜兼濟天下為己任。當主動為君分憂,豈可事事都待天子!天子日理萬機。已是累極,聽得魏公說道,當今天子勤政遠勝於國朝歷代之君,我總有不忍之意,天子愈是聖明,便愈是顯得我們這些士大夫無能了。”

這話說得極重,陳安平也露出愧容來。

趙與莒其實遠不象魏了翁、趙景雲所想象的那麼勤勉,至少他對於如何偷懶,還是很有一番心得的。

特別是在崔與之入主中樞之後,更是如此。炎黃元年六月二日,崔與之被正式拜為右相兼樞密使。對於這位宰相,趙與莒還是挺滿意地,雖然他在政見上也頗有與趙與莒不同之處,可對於這種不同,他不會固執己見,而是會想辦法折中、妥協。

崔與之也不算勤快,他最勤快地是跑得皇宮中來與趙與莒喝茶聊天,便在這看似漫不經心地聊天之中,大宋的一些軍國大事都被敲定下來。

“陛下前詔變軍制,臣雖說不曾反對,不過心中還是覺得不妥。”此時二人便在禁苑之中滿是蒼翠的清涼亭裡,就著碧波微風,躲避如今的暑氣。崔與之年老,坐著的時候便不能始終保持坐如鐘的姿勢,趙與莒也恩賜他隨意。故此他雖然面對天子,穿地卻不是朝服,與趙與莒一樣,都是便於散熱的常服。

“卿覺得有何不妥?”

如果說象是開報紙、設博雅樓學士、詔諭儒士下鄉都只是小打小鬧的話,趙與莒改革的重大措施中最先是變軍制。原先大宋禁軍、廂軍靠募兵制而來,天子下詔,用五年時間廢募兵制,取而代之地為徵兵制。

挾臺莊大勝之威,眾臣對天子知軍事一事是確認無疑了,誰也不敢說天子此舉是不知軍事的荒唐之舉,故此雖然有反對之聲,但都被崔與之安撫下去了。

“陛下《欽定徵兵制詔》中雖說極全了……”崔與之沉吟了會兒,趙與莒宣佈改革軍制的詔書中,對現在的禁軍、廂軍都有明確的規定,禁軍、廂軍的規模在五年之內不做變化,也就是說禁軍、廂軍地將士暫時不虞會失去生計。然後禁軍將選拔優編練新軍,禁軍將領也要“入6軍學堂習炮戰之術”崔與之自然明白,這是藉著學習火炮戰術地藉口,將地方上地將領與軍隊暫時分開,學習之後雖然還會安置到新練出的新軍之中去,可他們想再將新軍當作自家地私軍,顯然是不可能。若是往常,這等措施很有可能會激起禁軍將領的反對,但現在天子在一年之內先後兩次大勝,近衛軍更是藉著獻俘之機進駐臨安,那些將領便是有意弄起兵變來反對,也得先掂量一下自家的分量。

未能編入禁軍新軍的原禁軍將卒,在具體操作之細則中也有承諾,那便是轉入廂軍,隨廂軍一起轉制,但原先的糧餉不少。這一來那些當兵只為吃糧,也有了一個去處,趙與莒不希望在宋朝鬧出一個李自成來,對於這些士兵的安置,著實花費了一番心思。

廂軍的處置比禁軍要複雜些,大體來說有四類去處。第一類便是拔其優選入禁軍新軍,這一類人數只怕最少;第二類是擇其青壯充為“警備軍”,一來是為禁軍後備,二來則充作地方上鎮壓悍匪、緝捕大盜地武力,維護地方治安,他們除此之外,不再負擔原先由廂軍負擔的勞役,很大程度上類似於後世的武警部隊;第三類轉為“護軍”,以小部隊形式分散至各驛道、河岸延途,特別是驛道,他們將原先郵鋪、兵站的職能統合起來,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