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3 / 4)

頂峰是《咬文嚼字》的老編輯金文明出版了《石破天驚逗秋雨——餘秋雨散文文史差錯百例考辨》(書海出版社,2003),而且隨著餘秋雨新作推出,這本書也推出了增補修訂版,大有將“咬嚼”進行到底的趨勢。

其實,這場“硬傷”狂歡能夠延續下去並蔚為壯觀,主要還是餘秋雨的自我聖化——或者說得客氣一點,他有一種“純粹化”的傾向,不僅是要求筆下的故事純粹,還要求他的讀者也能“純粹”,理解他追思、傳揚中國文化的苦衷,而不是將注意力放在他隨手寫下的“硬傷”上面。在一次採訪中,餘秋雨做了這樣的表白:

大家不要以為,一個學者想寫什麼就能寫什麼,想怎麼表達就可以怎麼表達。……我開始要這麼寫的初衷,就是想從中國歷史非常沉重、枯澀的故紙堆裡,尋找到一種能夠被現代人接受,足以在海外廣泛普及的歷史亮點,用我們的生命和文筆,去把它們一星一點地捕捉過來,然後再以寫文章的方式將它們發揚開來。之後,在《文化苦旅》暢銷之後,我從許許多多讀者來信中知道了,他們的文化程度確實非常有限。而更讓我必須考慮的還有海外的讀者……他們就更期待有現代的闡釋者,對中華的歷史和文明進行普通與初級的解釋。(解曉《餘秋雨,行者的閒談》,《中國婦女報》1999年5月12日)

雖然餘秋雨有時會技巧性地使用“我們”,但言談中大抵充盈著不作第二人想的躊躇自得。為了自己認定的目標,他不惜刪削與割裂歷史材料,以免影響其作品的傳播度。他的文化形象,顯然也是與作品傳播度相捆綁的要素,餘秋雨不容許“硬傷”害及自己作品的形象,寧願做頭埋進沙丘的鴕鳥,同樣,在被要求對自己“*”中的作為“懺悔”或道歉時,餘秋雨也選擇了正面否認的策略,哪怕這種否認會將原本細微的差錯放大成千夫所指的汙點,也在所不惜,“餘秋雨之所以惱(老)羞成怒,無非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威望受到挑戰,不能容忍居然有人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居然有人敢對他不‘為尊者諱’”(李美皆《餘秋雨的矯情與尷尬》,《容易被攪渾的是我們的心》,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但這未必只是“名人心理在作祟”,餘秋雨的文化心態,有著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

餘秋雨十餘年來一直因各種原因受到廣泛批評,但他的作品獲得旁人不及的廣泛影響,也是不爭的事實。《文化苦旅》除了獲得海峽兩岸各種獎項,不斷重印,成為暢銷書兼長銷書,《道士塔》入選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三冊,更將這篇爭議之作以官方認定的方式,變成了人人必讀的“經典”文字。《文化苦旅》是如何完成它的魅化的?這不能不是公正評價此書需要思考的前提。

1992《文化苦旅》(4)

《文化苦旅》的出版者王國偉曾將此書的“文字價值”總結為五點:

1、擺脫了傳統散文過於瑣碎的寫作視角,而以宏大的中國歷史文化為創作背景,在歷史長河中,尋找到人類穿越時空的情感結合點,選取的內容題材又緊扣現代人極其關注並能建立感情聯絡的事件和人物,並賦予人生命運的關注和終極體驗。

2、作為散文,《文化苦旅》每篇篇目都比較長,很容易產生閱讀障礙和心理疲勞。但是,作者長期從事戲劇文學教學,具備很強的說故事能力。再長的篇章,讀起來都很輕鬆,從沒有讀不下去的感覺,關鍵在每一篇散文裡都隱含著一個簡單的故事結構,人物事件簡單,脈絡清晰,有的人物事件本就是讀者都知道的,不過是作者以他的方式重新解讀和演繹,讓閱讀者順著故事脈絡進入,循著故事情節展開,這恰恰符合一般讀者的閱讀習慣。

3、講究細節描述,追求細節表現的真實和美感,在許多篇幅裡,只是一個很簡單的經歷和故事,一個原本簡單的故事就上升到了藝術審美的層次。

4、作者所有的寫作,都建立在自身經歷和體驗的情感基礎上,有的事件是他本人親身經歷,有的歷史故事中,他會虛擬一個大“我”,從一個簡單的人生經歷到一個民族的大事件,都離不開寫作者自己的情感對位。

5、餘秋雨擁有獨特的語言表現力和節奏感,他的文字非常感性,很適合他想表達的內容和想說的故事。恰恰這種語言節奏和說故事的能力,最容易打動廣大的讀者,尤其是大眾讀者。(《〈文化苦旅〉的文字價值》,《新京報》2008年12月8日)

從閱讀心理與市場營銷的角度,王國偉的總結頗有道理。餘秋雨第二本散文集《文明的碎片》的出版者安波舜則早早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