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部分(3 / 4)

小說:三國之幫爹當軍閥 作者:江暖

要求麾下士兵要愛惜百姓的房屋,不許焚燒城池,結果對上了拿著百姓充當“肉盾”的公孫瓚這種賴皮,然後被公孫瓚輕鬆逆襲,最終丟了性命。

實際上,當時劉虞主政的幽州,因為很好地控制了民亂和邊患,在黃巾大亂時吸引了上百萬人口到來,如果劉虞想要“暴兵”,隨便就能召到十幾萬人,而有了這十幾萬大軍,對付公孫瓚和立足渤海未穩的袁紹等人,完全可以是碾壓。

劉虞當時的做法,無疑不是一個合格的軍閥,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一味的愛惜民力,保護人口,最終就是自己成了別人眼中的肥羊,在沒有自保能力的情況下,白白便宜了公孫瓚和袁紹。當時袁紹吞併了幽州和冀州之後,軍隊數量暴漲,一度達到四十萬之巨,便是因為享受了劉虞和韓馥留給他的“人口紅利”。

漢末至三國時的戰亂,是全國往復迴圈的,老百姓就算想要逃難,都是求生無門,無路可逃。如在北方剛打完官渡之戰。過不了多久南方又爆發赤壁之戰,在東面有闕宣、笮融等人的叛亂,在西面有北宮伯玉和馬騰、韓遂造反……那個時期,帝國的疆土,除了邊遠的西域之外,幾乎全被捲入了戰火,沒有受戰爭破壞的地方,只能是偏遠無人煙的交州和夷洲這些地方。

戰亂和反抗,或許是導致漢末三國時期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但這僅僅是個果。而不是因。

在漢末,瘟疫和自然災害才是導致人口大量死亡的誘因,而軍閥混戰,百姓不停的造反,只是瘟疫和自然災害不斷髮生之後,產生的連鎖反應。

瘟疫的發生,是從西漢中期開始,歷代政府都要面臨的一個難題。因為與匈奴的戰爭以及後來南匈奴的歸附,產生於北方草原地區的“草原鼠疫病”。在之後的一百多年中,被不斷地帶到了中原地區。華夏的大規模瘟疫,從西漢武帝開始就週而復始,西漢的滅亡。導火索就是山東地區因為瘟疫而激發的農民起義。而且這種瘟疫以當時的中醫水平來看,基本屬於毫無辦法的絕症。

即使是西漢滅亡,東漢改朝換代,瘟疫也依然沒有收斂。基本是每隔一二十年,就會在某個地方突然爆發。這種情況,基本貫穿了整個東漢時代。一直到東漢末年最傑出的醫學家張仲景橫空出世,寫出了流芳百世的《傷寒雜病論》,大規模瘟疫的破壞力,才從此開始得到遏制。

而另一個原因,就是從東漢中前期開始,華夏持續不斷的自然災害。後世之人提到東漢的科技成就,自然少不了要說張衡發明出來的地動儀,而地動儀這個偉大發明的產生,就是拜東漢時期頻繁的自然災害所賜。

僅以地震而論,東漢中後期地震發生的頻繁程度,在整個華夏曆史上都是罕見的。比如東漢的隴西地區,在東漢和帝、桓帝、靈帝、獻帝時期都曾爆發大規模地震,正是因為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才促成了與地震有關的發明相繼湧現。

在東漢末期,還出現了極其反常的大規模蝗災與旱災,比如東漢桓帝到靈帝的幾十年裡,北方大規模的蝗災出現過五次,其中最嚴重的一次,幾乎波及到整個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這麼大範圍的蝗災,在日後的華夏曆史上,也就是唐朝開元年間以及元朝末年的幾次可以相比,堪稱是“百年不遇”。

與此同時,東漢最後的五十年裡,黃河有四次發生決口,長江流域的荊州與江東,先後發生了五次水災。而在同一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居住的草原地區,也連續多年發生大規模旱災,北方少數民族為了躲災,紛紛南下到中原地區求內附,華夏的人口遷移和流動,在這時期開始漸成高峰。

持續不斷的自然災害,勢必造成大面積的饑荒,國家的經濟儲備會在饑荒中漸被掏空。這時候的東漢帝國,已經進入了門閥政治時期,世家大族的力量,逐漸超過中央。在一些州郡,朝廷只是保留了名義上的節制權,在正常的年景,這樣的情況還算和諧,但一旦國家爆發戰爭和自然災害,因為中央控制的減弱,勢必造成災害破壞力加大。畢竟世家大族們都會選擇囤積居奇,關門自保,中央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賑濟,走投無路的老百姓,也就只能選擇造反。

比如剛剛結束了戰爭的江淮地區,朝廷任命的揚州牧王邑因為沒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洛陽混日子,而江淮則被曹操、劉表和孫堅等大小勢力瓜分,其間還夾雜一些佔山為王的匪寇和流竄於湖泊江河之間的水賊。這些軍閥只想著如何攫取,卻不思恢復生產和建設,一旦瘟疫和饑荒在江淮兩岸爆發,又是一副慘烈的哀鴻遍野圖。

事實上,後來蔓延整個東漢帝國的黃巾起義,就和持續多年的饑荒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