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3 / 4)

小說:幸福的小農民 作者:冰點沸點

了那些肥堆。那些靠垃圾、靠農作物廢棄物、靠家家戶戶的豬舍或天然或豬加工漚制而成的肥料,是上好的肥力,能省下很多化肥錢。

以前,誰家的肥積攢的多,誰地裡的肥堆就密、就大。此時,也最能顯示哪家人的勤快。

在耕地前,將一堆堆肥用鐵鍁或糞叉將其均勻散開,攢得肥多的當然在散開時就鋪得厚,來年地裡的肥勁就足,田裡就能多打糧食。

接下來地裡的活就是犁地。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現在家家戶戶基本上都用手扶拖拉機。難免有個別家庭還是用老辦法——牛耕。

秋天這段日子留在孩子們記憶裡的幾乎全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枯燥。

以至於在農村,對於不好好學習的孩子,家人常有這樣一句口頭禪:不好好學習的話,將來只有面朝黃土背朝天。抑或是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有敲坷垃。坷垃就是溼硬的土塊,因為它影響耕種,所以要敲、打、切,弄得越小越好。

這句俗語就是說秋耕這段時日的耙地、平地的活兒。

農忙之後,就是中秋。

在中國,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當天晚上,分散各地的親人要團聚在一起共度良宵,一起吃月餅。一起欣賞象徵著幸福美滿的滿月。

由於地區經濟以及城鄉發展的不均衡,絕大多數農村年輕人離開家鄉。到東南部以及其他經濟發達地區打工掙錢,而農村地區則形成了獨特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現象。

這種現象導致無數的農村家庭不能享受親人團聚的歡樂。

村裡很多老人孩子都期盼著自己的兒子兒媳。爸爸媽媽能一起團團圓圓的中秋節。

在崇尚家人團團圓圓中國傳統文化裡,每逢佳節倍思親,所以中秋之際親人的離散總是讓人惆悵不已。毫無疑問,與城市人相比,農村人要更多地忍受這種離別的煎熬。

每年到中秋的時候,農村人也都差不多忙完地裡的活了,也該好好休息一下,過一個美好的節日。

每每這樣的時候,常常就會有事沒事的孩子們都滿大街溜達去,尋『摸』一些好吃的。

八月十五,天空中又圓又亮的月亮,能給人帶來無限遐想。因此,農村人把“中秋節”視為一年中僅次於春節的大節。

中秋佳節,金風送爽,不寒不暑,月圓天清,天人合一,一家團圓,品嚐月餅,飲酒『吟』詩,人們在享受天倫之樂時,更以“花好,月圓,人長壽”來寄託幸福美好的願望。

這種渴望團圓的習俗,又恰恰是我國民俗中極富特『色』和人情味的精粹所在,也體現了我國民族的文化內涵。

孫剛小時候,和很多農村孩子一樣,總盼著過節。春節和中秋是農村最受重視的兩個節日。

或許是因為那時候生活水平比較低,只有過節時家裡才會改善一下生活。

或許是一到過節就放假,總會搞一些娛樂活動,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場。

或許兩者兼而有之。

總之,過節忙的是大人。但大人們忙歸忙,每到過節也都有一種心情的放鬆。當然,最高興的還是農村這些無憂無慮孩子。

春節的時候,雖然恰逢農閒,但總感覺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獨中秋,給人一種特別的欣喜,一種心境的安歇,一種特別的想往。後來想起來,似乎是心緒不同使然。

中秋,那既是收穫的積蓄,又是收穫的開端。

說是積蓄,是由於農忙才過不多時候。說是開端,是因為剛剛播下的冬小麥,意味著來年的豐收,融著人內心收穫的希望。

惟有經歷過農村生驗的人,才會有這種情感、心境和內心深切的感受。

圓圓的月光之下,圓圓的月餅,蘋果熟了,鴨梨、葡萄等水果也都能吃了。

月光下,人們品嚐著節日的美食,談論收穫的話題。一邊賞月,一邊思念身處異鄉的親人。實所謂:“每逢佳節備思親”。

又是一年團圓節,孫剛也是從幾天前就上街做月餅。說來奇怪,製作的月餅雖然沒有華麗的包裝,只有塑膠袋子,孫剛卻感覺要比超市賣的那種一兩百塊錢一盒精美華麗的月餅要好吃的多。

這次孫剛讓做月餅的師傅在月餅餡裡面加了一種材料——茶葉。也就是孫剛上次從岱山帶回來的“蓬萊仙芝”。

“吃一口太甜,吃一塊太膩”,不少人對現在市場上賣的月餅既愛又怕。

月餅作為流傳千年、蘊含國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