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打撈費和1。5億元展館建設費,圍繞這次號稱“史上最貴打撈”所產生的爭議,在一段時間內恐難以平息下來。
爭論的焦點主要是錢花得值不值、文物是否有如此高價值等等,這些當然可以也應該討論,但更應討論和思考的,卻是近年來在考古領域漸漸抬頭的“非考古”和非學術態度。
某些地方政府並非本著對歷史負責、對文物負責,秉持尊重學術、保護第一的態度,看待和關注考古工作的開展,而是抱著讓考古為地方增光、給地方添彩,甚至“考古搭臺經濟唱戲”的目的介入,於是出現了某些地方憑藉一次未經認真考據的考古發掘,而武斷地將本地歷史“推前”若干代,或把某歷史名人、歷史重大事件的“歸屬權”劃歸自己的事例,出現瞭如“中山艦”本已打撈出水,幾個省市卻因互相爭搶造成“都管都不管”,讓這艘歷史名艦坐了好幾年冷宮的事件。這種不理性、不科學的思維定式既浪費了國家資源,也干擾了正常的考古工作。
在考古工作本身,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了“非考古”和非學術的態度和現象。眾所周知,考古發掘工作需要長時間、大量的野外艱苦作業,縝密的考據研究和複雜的案頭工作,這要求從事者吃得辛苦、耐得寂寞。但在商業化大潮的衝擊下,原本遠離塵囂的考古漸漸變得新聞化、娛樂化,原本需要長期考辨、訓詁,反覆核實才能拿出最終結論和成果的考古漸漸變得功利化、浮躁化,而這種傾向和趨勢本身是危險的、有害的。
我們看到,在這種傾向和趨勢主導下,近年來考古界出現過多次尷尬,多次說不清道不明的怪想,如雲南撫仙湖史前文明水下考古,電視長時段直播,專家現場點評,搞得沸沸揚揚,結果卻一無所獲,不了了之;北京老山漢墓甫被發現,輿論就狂加炒作,譽為“繼十三陵定陵和大葆臺漢墓後北京第三大重大考古發掘”,新聞密集轟炸,人力、物力、財力集中投入,專家、學者紛紛預言“將有國寶級文物發現”,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再如南京所謂“秦檜家族墓地”發掘,在發掘程序報道中充滿了含混武斷、反覆矛盾之處,有關方面至今也沒能拿出個統一的、能夠服眾的說法來。
考古是一門科學,文物是國家財富,必須本著科學、負責的態度來看待、來應對,必須用考古的、而非別的什麼態度來對待考古,否則不但影響了社會風氣,誤導了人民群眾,而且這種過分的、功利的、娛樂化的關注和忽冷忽熱,對文物遺蹟保護本身也並沒有多少好處。
具體到這次“南海一號”古船及其所載貨物的價值,也應以這種考古的、科學的目光正確、審慎地對待。作為南宋遠洋商船,“南海一號”顯然具備一定的古船學、海上交通和海上航海史學考古價值;作為“海上絲瓷路”的見證,其所載貨物也無疑是寶貴的文物。但應該看到,作為一艘普通商船,“南海一號”不可能具備加勒比著名海盜“黑鬍子船長”的“安妮女王復仇”號,或瑞典皇家海軍下水即沉的王牌戰艦“瓦薩”號,或被稱為“同時代最好遠洋商船”的“哥德堡”號同樣的價值;作為那個時代批次生產、批次出口的瓷器或其它器皿,也不可能具備如“中山艦”艦牌或“泰坦尼克”號航海日誌,或故宮裡汝官窯瓷器等國寶級的考古含量,它們應該得到保護和研究,但這種保護與研究,同樣應建立在真正對考古負責、對科學負責的態度基礎上。
“南海一號”明天就將出水,該花的錢也已在爭論聲中花出,對於這一批文物,我們所能做的,也只能是以科學的態度去研究、去保護,以負責的態度公佈研究成果,但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文物蘊藏豐富的國家而言,在考古工作中時刻樹立考古的、科學的、非浮躁非功利的態度,是在任何時候都十分必要的、任何時候都為時不晚的。
………【三航演義已到落幕時】………
在滬深股市一片低迷之際,航空板塊卻一枝獨秀,圍繞東航股權上演的國航、東航和新加坡航空“三航演義”,可謂功不可沒。
這幕以東航和新加坡航空“自由戀愛”——前者以協議價向後者定向募股、國航與東航的“強媒硬娶”——國航聯合香港國泰在H股市場強行收購東航股權的好戲,從2月一直唱到現在,演員(當事公司)毫無倦意,觀眾(投資人)也看得勁頭十足,中間還穿插著國資委“葫蘆官斷葫蘆案”——兩次宣稱“不支援”國內三大航空巨頭合併、國航董事長李家祥“欲擒故縱”——9月下旬收購失敗後於25日宣佈“3個月內不再考慮收購事宜”,以及原本並不相干的南航“伴娘的感言”——對“三航演義”若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