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坐之禮——可見有錢就是大爺。
那時候的群眾,也就是所謂的“小人”,經商的更是遍地都是,連孔子都肯定了他們腦袋瓜聰明,說“小人喻於利”。
這裡的“喻”,是通曉之意,他是說:“人民群眾真懂得賺錢哪!”到後來,不知怎麼的,人們竟把它理解成一句貶義的話了。
這樣大的一股群眾力量在推動,500年間水滴石穿,最後終於接近了目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誰來統一隻是歷史選擇的問題。
請問,是誰把秦始皇的父親公子異人護送回秦國去登王位的,是誰輔佐年幼的秦始皇坐穩了國君寶座的?是誰在秦始皇掃滅六國過程中出了大力的?是大商人呂不韋!
——這是偶然的嗎?
第三篇 銅錢是我們尊敬的“孔方兄”(1)
偉人一刀砍掉了所有的“外匯”
中國有兩個開國皇帝,長相上可能有點對不住觀眾,一個是朱元璋,一個就是這橫掃六國的秦始皇。要按《史記》的描述對他畫張像,那簡直比通緝犯還難看,司馬遷說他是塌鼻子、細條眼睛、雞胸,說話還帶“豺聲”(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
眼睛不說了,爹媽給的。要說這塌鼻子、雞胸、嗓音沙啞,還真有一定可能。
現在有人分析,他從小就患了軟骨症和氣管炎,所以鼻子和胸挺不起來,說話齁婁氣喘。
當然也有可能他太刻薄寡恩了,後人這是糟蹋他。
不過,不管他長啥樣,沒有秦始皇,就沒有大中華,這功勞是否定不了的。況且偉人為什麼就非得是“偉丈夫”(帥男人)?
秦王嬴政39歲那年,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成了千古第一帝。緊接下來,他幹了幾件事,當今凡有初中文化的人,都能數叨出來,就是車同軌,書同文,坑書生,修長城,外加統一度量衡。
其實還有一條不大被人提,那就是至關重要的統一貨幣。
那年頭的商人乃至普通人家,估計誰手裡都有五六種“外匯”。咱們現在要是去一趟越南旅遊,換一次越南盾就能把自己給換懵了,何況五六種!
現在,塌鼻子的快刀來了,把你們這亂麻全一刀切了。從嬴政自號始皇帝那一年起,所有“外匯”、什麼刀幣、鏟子幣的——廢止,所有珠寶龜貝亂七八糟的——廢止,都不許拿來買東西了。
大秦帝國的的疆域上,只有兩種貨幣可以通行,一是“上幣”,就是黃金;二是“下幣”,就是銅錢。銅錢還必須是大秦中央統一生產的,上寫“半兩”倆字,重量也正好是半兩。
這種秦朝的銅錢,後人就叫它“秦半兩”。
過去百花齊放是太亂了,都說不清貨幣是什麼本位制了,可能烏龜殼也能做本位。現在,就是“金…銅本位制”,乾淨利索!
秦法嚴苛,弄不好就剁鼻子砍頭,這號令一出,那些外匯、寶貝,立馬就成了古玩,擱在家裡自我欣賞吧。
這個“秦半兩”的推廣,還有一個重大意義,就是統一了幣形。
秦的銅錢是圓錢,外圓內方,從此“錢”的形狀就固定了,一直流行了2000年,到民國初年才被禁用。
這個帶方孔的圓形銅錢,還影響到日本、朝鮮、越南、印尼、緬甸,他們的貨幣,都跟了“秦半兩”的風。
有人要問了,銅錢的中間為什麼要有一個方孔?為什麼不像現代的硬幣不帶孔?
呵呵,這是個技術問題了。古代在鑄造銅錢時,鑄好了以後要打磨毛邊,為了方便加工,就把半成品的銅錢穿在一根筷子上,打磨時它就不會亂轉了。這就是方孔的作用。
後來有人做文章,把銅錢戲稱為“孔方兄”。從此,孔方兄也就成了錢的另一個別號。
孔方兄雖然出世比孔聖人晚,但它常常向孔聖人挑戰。由於咱們民族是個務實的民族,所以,孔夫子常不敵孔方兄。到了現在就更是,孔方兄天下無敵,孔夫子只能靠于丹教授一個人發揚光大了。
只有一個地方不大聽話,那就是雲南。以滇池為中心的那一片地方,從春秋晚期起,就使用貝幣,祖祖輩輩用習慣了,秦半兩也沒影響到那裡。一直到元代都開始發行鈔幣了,對雲南也只能網開一面。到了明朝,政府強行在雲南鑄幣,還是沒人理。直到明末清初,貝幣才慢慢退出流通領域。
第三篇 銅錢是我們尊敬的“孔方兄”(2)
貝幣到後來其實很不值錢了,明末一兩銀子,能頂500串貝幣,但你擋不住雲南同胞就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