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部分(4 / 4)

不過即便如此,這個場景也是相當滴壯觀。

這些帆船都經過了一定改裝,又加上袁大師的“後期製作”,看上去都如同史前的海洋巨獸,張開了大嘴吞下了這些可憐的女孩。

接著就是遠洋航行了。

實際上,饑荒孤女們要比同一時期去往美利堅同胞幸運得多得多得多。

別看愛爾蘭到美利堅只用橫渡一個大西洋,但是由於這些貧民根本就沒有什麼錢,因此他們只能乘坐最廉價的船隻。這種船隻條件極差,只給乘客們提供少量的水、食物和空間,乘客們的死亡率往往高達30%!

而此時英國往澳大利亞運送犯人的經驗相當豐富,畢竟他們從1788年開始搞了將近半個多世紀。

另外平心而論,英國政府在十九世紀絕對是出類拔萃的。這是一個純粹的政府行為,受到了愛爾蘭濟貧法委員會、倫敦殖民地土地和移民委員會和澳大利亞當局等政府機構的密切監管。

所以雖然去往澳大利亞遙遠得多,但是孤女們在遠航中的死亡率不到百分之一。

但是,但是,但是,這部片子可是出自袁燕倏的手筆,他怎麼可能給英國佬說好話?

因此我們的袁大師開始豪快地發起了便當。

身處潮溼、逼仄、黑暗、顛簸的艙室之中,本來就體弱的饑荒孤女紛紛死去。每一天都要進行好多次的海葬。

看到這些青春少女被無情的大海所吞噬,場內響起了輕輕的抽泣之聲。

不過在大姐的照顧之下,法雷爾三姐妹總算平安抵達了墨爾本。

當她們走出艙室的時候,這是《饑荒孤女》第二次出現了太陽。不過這卻是一個毒辣的日頭。

倖存下來的饑荒孤女被安置在海德公園(英國人還真是喜歡這個名字)的軍營裡面。(筆者注:現在那裡就有紀念“饑荒女孩”的紀念碑。)

可是澳大利亞人卻不歡迎她們。當地的報刊媒體、上層和中產階級同時譴責這些到來的孤女,認為她們不道德、無用、未接受訓練,無法成為合格的女僕,只會浪費公共支出。

《悉尼先驅晨報》評論稱:“這不是幾百名,而是數千名女孩到來。她們也不單單是孤兒,而是淹沒我們的愛爾蘭貧民浪潮。”

帶有更強烈仇視和歧視意味的評論來自《墨爾本阿格斯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