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推行麼!這個古今少有的不畏天命的拗相公王安石竟然被他的政敵們以“畏天命”為理由所擊倒,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變法是一場大悲劇(6)
青年皇帝絕不甘心變法一事就此收場,但是當時的輿論對於新法的推行極其不利,至少要略作讓步,然後重整旗鼓,捲土重來。經過短時間的磋商,君臣們作出瞭如下決定:王安石因言官批評者太多,堅決自請離開相位外調,出知江寧府。由韓絳代他為相,呂惠卿副之。各項新法雖已暫停,不久又陸續恢復。1074年4月,王安石前往江寧府上任。京城的變法班子立即掀起了內訌。野心家呂惠卿引用親族呂升卿、呂和卿樹立個人勢力,爭奪大權。宰相韓絳等人堅決反對,要求王安石回京復職,趙頊也認為,只有依靠王安石,才能對變法班子進行整頓,1075年2月,安石回到京師。在安石的支援下,皇帝大刀闊斧整頓了變法班子,發現呂惠卿不少貪汙弄權的事實,將他貶出京師。但是經過呂惠卿把持了幾個月之後,君子都被趕走,新進者都是小人,風氣既已變壞,以後的整頓工作也就越來越艱難。
1076年,安石因愛子王雱病逝,哀痛過分,以致病倒,再請罷相回到江寧養病,趙頊只好同意。安石從1068年來京,受到皇帝信任,獨掌大權,前後達9年之久。但是波瀾起伏,壯志難酬。最後心力俱疲,只好引退,回首往事,感慨萬端。最使人痛心的,是原有不少詩友、文友、道義之交、莫逆之交,卻在變法的爭論中成為政敵,幾乎終身不再往來。結果事業難成,友誼又失,悔恨終生!
變法是失敗了嗎?
多年以來,常常聽到一種說法,是王安石變法失敗了,近年來又聽到外國人說:“王安石是中國11世紀偉大的改革家”。國內學者也有跟著這麼說的。我想:這兩種說法有矛盾。如果說,王安石的變法失敗了,他又怎麼能成為“偉大的改革家”呢?
如果說,王安石的變法方案,朝廷沒有透過,根本沒有付諸實施,那可以說是失敗了。或者是,在推行的過程中引起了內憂外患,例如農民起事或者外敵入侵,造成天下大亂,推行不下去了,那也可以說是失敗了。歷史事實並不是這樣。1069年初,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全力主持變法,新法次第推行,到1085年宋神宗去世,哲宗繼位,高太后臨朝聽政,停用新法為止,十餘年中變法工作並未中斷,也未造成天下大亂。在這十餘年變法期間,如果做出了一些成績,也不論成績大小,都不能作出完全失敗的結論。
變法的目的,朝野上下人人皆知,那就是“富國強兵”。按照這個目的來衡量,變法並未“失敗”。
先說“富國”。變法之初,年年入不敷出。連祭天大典中賜給文武百官的銀帛都拿不出來;變法之後,年年都有結餘,到高太后停用新法後,國庫裡積存的銀兩達到5000萬兩以上,成為整個北宋時期財政上最寬裕的年代。實行新法的結果,墾田面積大量增加,全國高達7億畝,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各種礦產品產量和歷史上相比,提高了幾倍甚至幾十倍,財政收入猛增。當然,在實行新法所增加的財富中,必然有一部分是與民爭利,是殘酷地盤剝老百姓而來,這正是司馬光所反對的。但是,就短期內的效果而言,不能不說,新法至少是部分達到了“富國”的目的。
再說“強兵”。北宋開國以來,宋太祖趙匡胤用兵謹慎,既沒有赫赫戰功,也沒打過敗仗。宋太宗以外行帶兵,兩次冒險伐遼,兩次全軍覆沒。“積弱”從此開始。以後宋軍對外作戰,幾乎每戰必敗,連對小小的西夏,也沒有打過一次勝仗。新法實行以後,裁汰冗兵,於各地置將訓練禁軍,顯然有了效果。和西夏的幾次惡戰,已經有勝有敗。特別是1073年,用王韶出兵收復河湟一帶失地,建立熙河一路,殺敵數千,招撫少數民族30餘萬,闢地2000裡,這在北宋軍事史上是一次難得的勝利。“積弱”的形勢已經改觀。
既然在“富國”、“強兵”兩個方面都已見效,我們怎麼能說變法失敗!只能說,在那一段變法時期,宋廷在政策上頗有失誤。當時,宋神宗所敬佩的司馬光與王安石兩人全都贊成變法,只不過在時間上有緩進與急進的不同,在方法上有用不用與民爭利諸法的區別。神宗如果能夠耐心一點,在雙方之間盡力協調,變法的步子寧肯慢一點,要求更穩一點,矛盾就不致激化。可他少年氣盛,操之過急。凡對新法有不同意見者,一概貶官外調,結果激化了矛盾,形成新舊兩黨,造成內爭。以後神宗英年早逝,一年以後,王安石與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