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文化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老年人對自身的看法。據美國官方統計,七十歲以上的華裔老人的自殺率是白人老人的十倍。
我個人認為,這固然與華裔老人經濟狀況的相對貧困有關,但精神方面的因素恐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自殺與絕望相聯,絕望又是失望的積累。而失望呢,就會牽扯出原本的期望。不少華裔老人對自己晚年的期望往往依賴於子女對他們的態度,諸如是否與子女注在一起,子女是否孝順等等。在我們的傳統中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如果年紀大了,子女卻不在身邊照顧,豈不與孤老無異?住老人院更被不少老人認為是丟臉的事。而美國人的家庭似乎就是為兩個人準備的,兒女只是中間十幾年的過渡。兒女一旦成人,經濟上就與父母絕對分開,父母一般來說也不願像許多中國老人那樣承擔撫養第三代的“麻煩事”。樂得自己出外旅遊——累了一輩子,該清閒一下了。反過來,父母年邁體衰,子女雖然通常也會每週過來探訪一下,但親身服侍的並不多見,父母也並不因此責怪子女——因為他們年輕時也沒有照顧過自己的父母。每個人的晚年生活的質量幾乎全由自己負責。如果工作時沒有給自己預備下養老金,那可全怪自己,這包袱做子女的一般不會承擔。
兩種觀念,孰優孰劣,很難給以簡單的判斷。一方面,人是需要親情的動物,生老病死,總是希望有親人相伴,至於彼此不願遷就,難以和睦相處,而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