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3 / 4)

小說:李嘉誠全傳 作者:指環王

嘉宏:1987年,港燈非電力業務單獨分拆上市,始有嘉宏國際。嘉宏除控有23。5%的港燈股權外,全資擁有希爾頓酒店,控有50%聯信公司股權。1987財政年度(注:財政年度通常不以12月31日為截止期),嘉宏盈利6。8億港元;1988年度增至9。5億港元;1989年盈利突破10億港元大關(10。01億港元)。

能源:主要是投資海外石油業,為長實系海外投資的重點。本書將在後面相關章節詳及。

1986年1月,和黃集團市值從收購時1979年的62億港元,上升到141。5億港元。同期,控股母公司長江實業的市值為77億港元,和黃近兩倍於長實,成為長實系的主艦。1979年,李嘉誠從滙豐手中以7。1港元一股購入22%和黃股權,共付出6億多港元。1989年和黃純利30。5億港元,共獲利60。8億港元,相當於購價的10倍。

和黃取得如此驚人實績,首先是李嘉誠正確抉擇;其次是馬世民管理有方。馬世民名聲大噪,成為本港洋大班中風頭最勁人物。

1990年,香港《資本》雜誌第二期,列出1979~1989年香港十大盈利最高的上市公司。

它們的排行序與10年盈利總和是:

1。 滙豐銀行 292。72億港元

2。 太古洋行 154。81億港元

3。 和記黃埔 139。22億港元

4。 中華電力 132。49億港元

5。 香港電訊 130。57億港元

6。 國泰航空 121。46億港元

7。 長江實業 112。40億港元

8。 港燈集團 107。69億港元

9。 恒生銀行 99。92億港元

10。 新鴻基地產 89。50億港元

這其中,傳統英資上市公司有滙豐、太古、和黃、中電、香港電訊、國泰、港燈7家;傳統華資有長實、恒生、新鴻基3家。經一系列收購後的歸屬為:英資有滙豐、太古、中電、香港電訊、國泰、恒生6家;華資有和黃、長實、港燈、新鴻基4家——長實全系就控有其中的前3家。

這10年間,長實系的3家上市公司,平均年盈利均達10億港元以上。嘉宏國際1981年才分拆上市,故未列入。依據此表,長實系在本港業界的盈利水平如何,已是毋須贅言。

第二十六章 聯手中資 四大天王佔兩席 1990年起,李嘉誠與中資中信、首鋼聯手合作,借殼上市,新組中信泰富、首長國際兩間上市公司。中信泰富與首長國際發展迅速,在中資四大天王中金榜題名。然而,李超人與榮公子在美麗華一役中,卻進退維谷……

香港中資四大老牌天王是中銀、華潤、招商、中旅。這四大集團的前身,在清末和民國就已存在。新中國成立後,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接管。

在改革開放前,駐港的中資公司按照內地國企的機制在香港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環境下執行,發展遲緩。20世紀70年代末起,中資逐步與自由經濟機體制相適應。

最能體現香港資本主義遊戲規則的領域在股市。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香港中資掀起上市熱。中資後起之秀,似乎比老牌中資更顯得活躍。中資上市公司四大天王的前身,都是改革開放後成立的。其中中信泰富、首長國際,在四大天王中分別佔首席與第3席。

這兩家公司之所以能如此順利上市,並急速發展,李嘉誠功不可沒。

1979年10月,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在香港設立分公司,董事長榮毅仁(原國家副主席)邀請李嘉誠出任中信董事。

榮毅仁的兒子榮智健於1978年移居香港,經商辦公司,有所成就,亦積累經商經驗。1986年,榮智健參加香港中信集團的工作,不久,榮升為香港中信的董事總經理。

榮智健雄心勃勃,他不滿足坐“現成”的交椅,他想憑自己的實力,創立一間完全由自己所控的公司。另外,榮智健來港多年,已經相當港化,對中信複雜的人事關係及組織結構頗感不適。他覺得有些地方與內地的一些單位無任何區別。

也許,他可憑他老爸的威信,在香港中信下面,另組一間集團全資公司。但他沒這樣做。全資公司,不如上市公司的“翻頭”大。他渴望到瞬息變幻,大起大落的股市闖蕩。

李嘉誠以扶植澤鉅、澤楷的心理,關注榮智健的事業。李嘉誠任中信董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