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到底這詩寫出來是做什麼的?
開始的時候,一眾人等怎麼也猜不到。
直到當黃一凡連續三天更新了“聲律啟蒙”之後,一眾人士終於明白了這詩是什麼意思。(未完待續。)
第七百四二章:大雅之堂
“哈哈哈,各位,我終於明白黃教授寫的詩是什麼意思了?”
有粉絲大笑一聲,說道。
“什麼意思,難道,這不就是一首詩嗎?”
“從表面上看,這的確是一首詩。”
這位粉絲說道:“而且,這還是一首寫得很美,意境很悠長的詩。但是,這只是他的表面。大家看一看,這首詩的格式非常有特色。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難道大家沒有想過,黃教授不僅僅是在寫詩,而且還是在教我們如何寫詩。”
“教我們寫詩?被你一說,好像還真是。”
這位粉絲一說,其他人士一拍腦袋,一下子醒悟過來:“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我說呢,這麼強的對偶手法,怎麼會僅僅只是一首詩呢。”
“大家再看,這首詩不僅使用了比較明顯的對偶手法,同時,對於聲律,也是嚴格要求。大家看到了沒有,這個標題寫的是一東,東是什麼?東其實沒有什麼別的意思,他取的是東的韻母發聲,也就是說,這一首詩的押韻都是與ong結束。”
“原來這個一東是這樣的意思,還有嗎?”
“當然還有,再來說一說格式。我們知道我們的詩詞對聯一般很注重格式,一個字就對一個字,兩個字就對兩個字,三個字也要對三個字。如果格式不一,那麼就會失去詩詞的美感。而此前我們學習詩詞格式都比較困難,哪怕我們知道格式,但我們也寫不出這樣的詩句。可是,這一首詩卻是用舉例的方式,從單字對到雙字對,再到三字對,七字對,甚至是十一字對,一一為我們寫將出來,簡直像抓著我們的手,親自教我們一樣。”
“這這這……這首詩簡直是絕了。”
有聽眾已然驚歎的說道。
“何止是絕。這首詩可不僅僅只是教我們詩詞,教我們格律,他在詩裡面還在傳授我們一系列無比有內涵的典故。”
“典故,我怎麼沒看出來,這首詩裡面有典故嗎,好像沒有吧,這詩就像唱歌一樣,並沒有發現什麼典故。?”
“呵呵,你再仔細看一看。就拿這一句裡面的三尺劍來說吧,這便是一個典故。三尺劍的典故出至於漢高祖劉幫,當年劉邦斬白蛇的時候說了一句,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也,這便是三尺劍的出處。還有,後面的六鈞弓同樣是出至於一個典故,春秋傳記載,顏高之弓六鈞,一鈞相當於現在的30斤,六鈞就相當於是180手,你能想,180的斤的弓是什麼樣的概念,意思是形容這弓威力很強,並且與三尺劍對應。再來說說廣寒宮……”
“好吧,別說了,我服了,我祖宗十八代都服了。”
一首詩,不僅寫得讓人拍案叫絕,更為難得的是,他還用作示範一樣教會所有人去寫作。
這樣的一首詩,早已超過了普通一首詩的地位。
這樣的詩,已經不能說是詩了。
這是學問。
這是傳世的大學問呀。
而有眼光看出這詩的不凡之處者,又何止是黃一凡的粉絲。
對於很多學子的家長來說,當他們讀到黃一凡寫的這一首詩之後,整個人激動的都說不出話。
二冬:
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觀山對玩水,綠竹對蒼松。馮婦虎,葉公龍,舞蝶對鳴蛩。銜泥雙紫燕,課蜜幾黃蜂。春日園中鶯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秦嶺雲橫,迢遞八千遠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三江:樓對閣,戶對窗,巨海對長江。蓉裳對蕙帳,玉斝對銀釭。青布幔,碧油幢,寶劍對金缸。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世祖中興延馬武,桀王失道殺龍逄。秋雨瀟瀟,漫爛黃花都滿徑;春風嫋嫋,扶疏綠竹正盈窗。
看著黃一凡微。博上寫的詞句,一眾家長喃喃自語。
一東,二冬,三江,連起來之後,他們赫然發現,這詩已經完全不再是詩,詩裡面早已經包羅永珍。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典故……讀這樣的詩,哪怕什麼也不學,哪怕什麼也不幹,就是光讀,光背,光誦……若干時間之後,自己的文筆與便可以突飛猛進。
而發現這一點之時,若干家長欣喜若狂,簡直像看到了天書一般。當天晚上便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