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部分(3 / 4)

小說:希望與圖騰 作者:花旗

至25米,分七棟、九棟、十一棟、十三棟,每棟2米。龍身用須狀的五色“火草杆”編扎後全身毛絨絨的。有的燈班玩毛龍還伴有兩條“狗龍”相隨。玩毛龍是仡佬村寨集體行動,隊伍配有專門的打擊樂隊,打擊樂有固定的曲牌。每年毛龍燈會是仡佬族盛大的文化活動。其信仰崇拜包括六個文化要素:1、龍神信仰(傳統故事、敬龍神儀式、敬龍神場合及用品、敬龍神誦詞)。2、附屬、圖騰、神靈信仰(竹王崇拜、盤瓠崇拜、民間佛、道崇拜、原始崇拜)等。3、編扎工藝、選材(竹篾、彩紙、編扎技術)等。4、玩技(上桌、過獨木橋、雙龍搶寶、單龍戲珠、懶龍翻身、天鵝抱蛋、犀牛望月、螺絲旋頂)等。5、唸誦表演(開光、請水、化龍、開財門、敬神、求子)。6、打擊樂的鼓點曲牌構件等。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儺戲,在元代時期,石阡就有儺戲活動記載。到了明朝時期,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石阡府志》中也有了關於儺戲活動的記載。清康熙三年(1664年),推官陳龍巖在《石阡府志》“奇觀論”中寫道:“阡屬楚尾,信鬼重巫,酷有湘、沅間風。秋盡冬來,臘餘春前,比戶春儺鼓角,鐃笳鈴鑼,歌唱之聲,響徹晝夜”。民國時期,境內儺戲班100餘個,經常在縣城、本莊、白水沙、龍塘等地演出。其中著名的有晏明姚紹清儺戲班,樂橋王清廉儺戲班,公鵝吳忠仁儺戲班,青陽陳正中儺戲班。解放後,儺戲演出被視為搞“封建迷信活動”而加禁止,只在最邊緣的農村有少數活動。1979年後,儺戲文化引起重視,縣內儺戲班逐步恢復發展。至1985年,儺戲班已恢復23個,儺戲藝人發展到170餘人。

石阡儺戲分6個流派。一、茅山教派:青陽鄉科甲彎商家儺班,祖師59人,家傳6代,漢族。二、湖南教派:晏明村新化姚家儺班,祖師32人,家傳5代,由湖南保靖江石夾大坪田法龍傳,侗族;樂橋村柿花壩王清廉儺班,祖師30人,由湖南麻陽傳入,土家族。三、湖北教派:樂橋鄉雙山儺班,傳6代、漢族。四、淮南教派:枇杷鄉樓房楊家儺班,祖師38人,家傳5代,侗族。五、河南教派:楓香鄉新屯譚家儺班,祖師譚法旺從河南安陽學成,家傳6代,漢族。六、四川教派:楓香鄉銀豐陳家儺班,從四川秀山熊法清處學成,家傳4代,仡佬族。

石阡儺戲包括法事、正戲、外戲和儺技四種形態。法事包括開壇、起神、發文、立樓紮寨、開(放)兵、搭橋、回香、申文、請水、合神、獻紅花、開光、灑淨水、遊城破獄、領性、上熟、送聖等20多項內容。主要構成請神、酬神、送神的古儺戲遺意。法事的宗教成份和迷信色彩甚濃,有的唱段直接採用了佛教、道教誦經的調子。做完法事後緊接演正戲。

正戲是法事的調劑和補充,以第一人稱出現。雖然正戲演的是關於神的故事,但故事中已具有簡單的矛盾糾葛和人物性格刻畫。其中和尚、開山等具詼諧個性,演出中常使用地方口語插科打諢,調笑逗趣,形成比較質樸、簡單的戲劇形式。音樂唱腔是正戲的主要部分,縣內儺戲班上演正戲有《掃地梅香》、《唐氏太婆》、《甘生趕考》、《勾判》等24個。

(未完待續。)

第三四八章 石阡的民間文化(二)

外戲是法事完畢後的一項活動,與法事脫離。外戲可在儺堂中演出,也可在儺堂外演出。演出題材與神無多大關係,純屬為娛人而進行的一種戲劇形態。由於參演者仍是儺班人員,因此帶有一定的儺活動痕跡。表現在劇本上以對子戲為骨架,保留正戲中唱十二月形式及其他套語。音樂一曲到底或兩首曲調維持幾場的情況較為多見,反映了外戲仍是一種尚未成形的稚拙的戲劇。

四種形態的共同點,是音樂採用甸鼓伴奏,每句結尾都有幫腔重複。且字多腔少,排列靈活,折節多變,有很大的即興性。

儺戲的音樂分唱腔和打擊樂兩部分。法事主要用儺腔,間用少量禪腔、道士調;正戲用民歌小調,插有少量儺腔;外戲借用其他劇種腔調和民歌。儺腔的總體結構為單曲並置體、不同調子前後相列而不相連,相列也無一定要求的規律。儺腔調式區分,有羽調式類、徽調式類、宮調式類、商調式類。由於儺戲中女角由男性妝扮,因此女腔使用假聲,男腔使用真聲,男女腔相接時,往往相差五度,形成近關係轉調。鑼鼓由一鑼、一鼓、一鈸、一馬鑼組成。鑼鼓經比較簡單。

仡佬敬雀節。古老的仡佬族村寨曾遭受一次巨大的洪水災害,眼看整個村莊將毀於一旦,一仡佬先民將剛出生的嬰兒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