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不棄到達京兆府幾後,就親自帶著趙盛出門視察了,這第一站就是秦鳳路。現在秦鳳路是龐籍主政,這個老狐狸自然明白和趙盛走得近的利害,因此除了表現出對趙盛這位皇子和李不棄這位五路經略使應有的尊重,就不冷不熱了,話裡話外還暗示自己保持中立,不會拖李不棄的後腿。
龐籍的保證還是可信的。有了龐籍這個保證,李不棄就放心了,讓龐籍叫來邊地主要官員聽取報告後命令暫時一切如舊,只是言語之中輕輕敲打了一下這些官員,讓他們不要撈錢太狠。
在前往涇原路的路上,趙盛奇怪地問:“老師,這一路上看到田地荒蕪,百姓困苦,可是邊將依然以佔役和弓箭軍助防為名驅使百姓為其奔走生財。如此這般,百姓得不到休養生息,官府也無稅收進項,只怕再過幾年,不用西夏人打,陝西自己就垮掉了。可是為何老師對那些邊將卻只一語帶過,便如隔靴搔癢一般?”
李不棄嘿嘿一笑,心你才看到點兒皮毛就忍不住了,圖樣圖森破啊。
他平靜地回答趙盛:“現在邊將幾乎無不驅使百姓牟利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立刻扭轉是不可能的。我便是撂下狠話,也辦不到,豈不是打自己耳光?而且逼得急了,若是有邊將心內恐懼,真的投了西夏卻當如何是好?”
“而且,此事事出有因,不可一概而論。當年就連范文正公這樣為國不暇謀身的人物,當年也拿出公使錢讓人經營牟利,據我所知,也是要差使百姓兵卒的。這都是因為朝廷撥下的軍費實際是不足的,可是仗還要打,只能允許邊將回易牟利以補軍費之缺。軍費不足是普遍現象,就連范文正公也無法避免,你還指望一個部署之類的軍官能夠解決嗎?如果把這個口子堵死了,又不能解決軍費問題,那麼可就有亂子了。”
“再者,驅使百姓牟利的人也不可一概而論。如范文正公這樣的,並非為自己牟利,賺的錢都用在了兵事上,是為國斂財,卻替國家背了鍋。所以驅使百姓不是問題,問題是有些人賺錢是為了中飽私囊,只要管住這些人就好。因此,這件事雖然急,卻急不得,必須一步一步來,而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先把軍費解決了。”
趙盛聽得連連點頭,最後道:“怪不得老師尤其注重經濟,就連武備學堂也要設定經濟科。”
姚剛在旁:“盛哥兒在陝西只需多聽多看,遇事不可急著話。現在有人正等著尋盛哥兒的把柄呢,萬萬不可出一絲亂子,因此凡事宜緩不宜急。”
趙盛忙正色表示受教。
此後在涇原路、環慶路,趙盛在人前都像是個好好先生一樣,對所有人都一樣熱情,尤其是對知環州的景泰以及種家兩兄弟——種詁、種諤更是敬重。只有背饒時候,才就自己心中的疑惑詢問李不棄。
這一路走下來,李不棄覺得趙盛明顯沉穩了許多,看來這幾年姚剛給他講帝王術,並沒有白講。最後李不棄他趙盛送到了延州,把他交給了張亢。
張亢本是儒生出身,後來卻成為西北能獨擋一面的官員中為數不多的能面對元昊屢有勝績將領,可見其才能不俗。後來,張亢和滕子京一起被捲入“盜用公使錢”的案子,雖然范仲淹為其擔保使之免於牢獄之災,但是從此仕途坎坷。後來連范仲淹都倒了,張亢在朝中無人,眼看著就更無法翻身。如果不是李不棄力薦張亢去河北作戰,戰後又再為張亢話,張亢絕不可能覆文職,擔任鄜延路經略使。
張亢為了補充軍費挪用公使錢,又是給慶曆干將滕子京陪綁的。朝中一些人就是為了把滕子京的案子辦成鐵案,也不會放過張亢。
現在范仲淹去世,慶曆黨人雖然不少重回京城擔任要職,但在朝堂上仍是少數派,很難為張亢話。更要命的是張亢在慶曆黨人眼中只是當時為陷害滕子京拉來給陪綁的,與慶曆黨並無直接關係,因此並沒有人對其援手。因此張亢要想不繼續沉淪下去,只有依靠李不棄。因此張亢的立場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張亢在鄜延路任職這兩年,一直在給李不棄開採石油,並且給清源書院的學生安排了不少位置,雙方合作得很不錯。李不棄在延州和張亢商定由李不棄來逐步解決軍費問題,張亢則約束邊將減少私自回易,逐步裁減以弓箭手和伕役名義抽調服役的百姓,讓趙盛有條件編練“民兵”。有了民兵,趙盛就有了個作為領導者實習的舞臺。李不棄連他手下的大將都選好了,此人叫做曲珍,雖然現在只是個的監押,確實一員難得的勇將。李不棄覺得再留下姚剛輔佐趙盛,趙盛這邊應該不會出什麼岔子。
至於給鄜延路提供軍費,對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