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住了勁,都想在最快的時間內,搞出成績,來證明自己呢。
三大件都有了著落,李逸帆也算是鬆了口氣,這個晨華汽車到了自己手上,初步算是穩下來了!
他接手的時候,中華汽車的研發已經是進行到了一半,現在有了他的資金注入,那就是事半功倍,剩下的就等一年之後見成果嘍!
1054。人才培養體系和規章制度
拿下了晨華汽車之後,因為新工廠正在施工建設,所以李逸帆並沒有讓公司急著搬離原來的廠區。
不過現在的晨華廠屬於停產狀態,所有的工作人員,全都在進行重新的技術培訓,王忠發重新設計了一全套的規章管理制度。
而李逸帆還專門從歐洲請來技師,來給工人們做培訓。
所以工廠雖然停產,但是卻依舊是一派繁忙,並沒有出現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狀況。
李逸帆透過海蒂從歐洲大眾和其他的一些汽車製造廠商那裡,專門請來的一些汽車生產製造技師,並且由他們來給國內的工人做培訓,還制定了一套完成的生產工序手冊。
所有的工人,你必須得按照這個規章制度來工作,只有培訓合格之後,才能上崗。
開始的時候有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咱們都做汽車生產這麼多年了,你這時候在請人過來培訓我們,你這不是脫褲子放屁嗎?
可是李逸帆不管那些,你想在我這幹,你就必須要遵守這套規章制度,以前你們用的那一套,都給我淘汰。
他只所以這樣做,也是因為咱們國內的工人的心態和以前那套老舊的透過經驗總結出來的制度,真的已經不合適了。
想要和國際接軌,那你就必須要從點點滴滴做起,尤其是你想要追趕日本,歐美,那你就必須腳踏實地。
以前咱們國內的汽車製造企業造車的時候,不是不能造車,車能造出來。但是那車的質量真是不敢恭維。
頭三個月沒啥大事。三個月過後。車身各種異響,在開三年不是塌屁股,就是底盤松散,整車跟快要報廢的車型差不多。
這是為什麼?
就是因為咱們國內的工人工作的態度,幹什麼都是本著差不多就行,裝上就行的想法,在混日子。
車是給你裝配上了,可是在擰螺絲的時候。該抹潤滑油的地方不摸,該緊螺絲的時候,不給你回扣,擰緊了拉到,完全不留一點變數的餘地。
這樣的車子組裝起來,咋一看挺好,可是一旦時間長了,那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也是咱們國產車,早期最容易被消費者詬病的地方。
而本著精益求精的態度進入這個行當的李逸帆。可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工作態度出現在自己的企業裡。
其實以前那種差不多就行的態度,也不能怪工人。畢竟很多企業,出了一汽和上汽,根本就不把工人當人,都是當極力壓榨的勞動力,當他們是血汗工廠裡的奴隸來用,工人們當然有情緒。
每天經常要無償加班,工資就那麼三兩千,老闆們卻每天吃香喝辣,出入豪車,身邊更有美女,一年賺幾十個億,可是給工人的待遇卻極其苛刻。
這樣長久的下來,有幾個工人能給你安心的幹活。
這也是我們國家,長久以來,為什麼不能實現量產高等級的產業工人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孔老二那一套學而優則仕的儒家理論,和國內不能給技術工人提供足夠的上升空間。
這就導致未來我們的高階技術工人越來越少,到最後甚至高薪都請不來一個高等級的技術工人的尷尬。
沒有高素質的技術工人支撐,你還談什麼技術升級,什麼技術改造,去做你的中國夢去吧。
而在這一點上,德國和日本無疑是世界上做的最好的國家,在德國一個技術純熟的工人,甚至要比那些大學生還寶貴。
在日本更甚,在豐田本田,老一輩的手藝人,那在公司裡都是了不得的寶貝,是要言傳身教帶徒弟的大拿。
可是在國內呢,一個空降下來的領導子弟,就可以壓住你一個在生產一線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老藍領。
長此以往,還談什麼工業強國。
所以李逸帆接手工廠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在自己的工廠裡,建立一套完成的技術工人的培養體系。
給工人劃分出薪水等級,你想要賺更多的錢,那你就得好好的學技術,每年參加公司的技能考試,然後往上爬。
最後等你拿到等級證書,你的級別甚至可以和公司的中層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