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如此,才使人們對祂們感念不止,由此也成就了中華民族的一大傳統美德。
在解密的過程中,王朋又順帶收穫了帝俊和“昊天上帝”的關係。
山海經說崑崙山是“帝之下都”,這裡的“帝”指的是“帝俊”。
“天”是日月之父,帝俊在大羿時代就被視為“天帝”,學者猜測祂便是詩經裡的“昊天上帝”,商朝、周朝崇拜的“帝”、“上帝”,或者“天”,也就是我們口中的“老天爺”。
“玄鳥生商”,商族自認是玄鳥的後代,屬東夷一系。商朝時的“帝”指的便是他們的始祖神,但又比其他“人皇”拔高了一籌。
後來,周人將“帝”的概念轉化為無人格、更抽象的“天”,使“帝”不再是商人一個民族的始祖神,而是“天道”,是普天之下各民族的主宰,從而使周朝“滅商”變得有理可循。
在《封神演義》中,昊天上帝和瑤池金母(西王母)的確是夫妻,生了龍吉公主。
但還有一種可能性,昊天上帝相當於蘇美爾的安神、古希臘的烏拉諾斯,是世界神話中普遍存在的天空之神,也就是“天”的神格化。
由於天空之神在神話中從來都是遠離地球、不問世事的,所以帝俊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其父的職能,成為代替祂照料世俗百姓的“天帝”。這也是為什麼貝斯特被稱為“天孫”的原因。
“玉皇大帝”是“昊天上帝”在宋朝以後的人格化,傳說祂統領三界,其形象受到道教文化和部分佛教文化的影響。
由此可見,那對自古以來統治華夏大地的男女雙神在歷史上經過了真神——人類始祖——自然神(周)——陰陽兩儀神(漢代)的轉變過程,雖然名稱有變,但人們並沒有將祂們忘記,中國神話的脈絡從來也都沒有斷過!
如果此時手中有書,王朋一定以書擲地,仰天長嘯……
如今,伏羲、女媧這對人類始祖神是否能和帝俊、王母直接畫上等號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所有神話都連在了一起,中華民族共源同祖,一脈相承!
王朋望向四周的神仙宮闕,悠悠輕雲,心中無限感慨。
此行使他見到了華夏的兩大主神(帝俊算見了半面),也算此生無憾了!
而他同時也感到十分慶幸,因為統治華夏的是兩位很好、很值得尊敬的神。
祂們從來不會像其他宗教的神那樣跳出來,指點你應該如何行事、遵從什麼樣的戒律。
祂們只會在關鍵的時候出來幫助人類,又不求回報地悄然退場。
所以人們只會記得祂們的一、兩件事蹟,內心發出一聲讚歎,轉過身,卻又可以不受約束地發展我們的世俗世界,使之變得紛繁多彩。
現在看來,王母提出的“無神之域”確實是一個開創性的構想,它把命運的主動權放在了人類自己的手中。
世界上大部分古老文化都是宗教文化,人們一生沉迷於對神的侍奉中。
只有中國,從一開始就擺脫了宗教的負擔,成為了一個致力於現世幸福、全力發展世俗文化的國家。
中國不是無神,而是一個沒有神束縛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