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萬”被屠殺者中的第一批,他們的死亡在入侵蘇聯之前就已經出現了跡象。
一系列在規模和恐怖性上都前所未有的事件開始爆發。人們像牲畜一樣被趕進南俄羅斯、烏克蘭和西部草原的圍欄裡。在那裡他們被分成兩類:一類是可以勞作的奴隸,另一類則註定成為讓其他人獲得生存的犧牲品。而大屠殺的直接理由無疑就是這些土地生產的小麥沒能達到預期。
在巴黎,那裡的警察自30年代末以來一直在對猶太及非猶太外國人進行秘密登記,驅逐猶太人的過程只不過是在已經交給德國佔領者的索引卡片裡快速查詢,然後派出警衛把猶太家庭運到東方的集中營(大部分都位於波蘭)。作為納粹反猶主義制度化的一部分,其他被佔領國家同樣開展了猶太人登記工作,這使得驅逐那些被判定為多餘的人變得更加容易。
當對入侵結果的希望破滅後,納粹精英認為,只有一個辦法可以解決德國的問題。在1941年5月2日柏林會議召開後不到8個月,德國人又在柏林樹木繁茂的郊區萬湖(Wannsee)召開了另外一次會議,再一次涉及難以具體估算的數百萬死亡人數。在1942年1月20日那個多霧的清晨,與會者得出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結論。在他們看來,屠殺猶太人只不過是一時的應對措施,種族滅絕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
不久之後,反擊德國的步伐開始加快,來自倫敦和華盛頓的坦克、飛機、軍備和物資被大量運往莫斯科。從波斯灣的阿巴丹、巴士拉、布什爾等港口向內陸進發,取道阿拉克(Arak)和庫姆(Qom),直抵內陸的德黑蘭,並最終翻越高加索進入蘇聯——這便構成了所謂的波斯走廊(Persian Corridor),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一條重要的交流貿易網路。同時,一條穿越俄羅斯遠東地區到達中亞的通道也被開闢出來。
俄羅斯與英國舊有的商業聯絡被再次啟用。不過,運送物資和資源到摩爾曼斯克及俄羅斯北部的北極航線在18世紀至19世紀是極其危險的事,而且要面對經常出沒於挪威北海沿岸的德國潛艇以及提爾皮茨號(Tirpitz)和俾斯麥號(Bismarck)這樣的戰列艦,因此需要極大的適應能力和勇氣。很多時候,能夠返回的船隻連一半都不到,而且許多服務於這一航線的船員在戰爭勝利數十年後都沒有因他們的貢獻和勇氣而受到表彰。
隨著德國被趕出世界的中心地帶,局勢開始出現緩慢卻堅定的逆轉。希特勒的孤注一擲曾一度看上去將收穫奇效:在征服歐洲之後,他的部隊出現在伏爾加河岸邊,眼看就要從南北兩個方向成功地打通中亞。然而,當德軍被無情、強制地趕回柏林後,這些成功一個接一個地煙消雲散。
當希特勒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之後,他突然陷入了絕望。一份機密的英國報告顯示,儘管在東線取得了明顯的勝利,德國元首在1942年4月26日的一次講話中卻流露出清晰的疑慮和宿命論傾向,並且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出他的救世主情結。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希特勒是個不可理喻的冒險家、一個上癮的賭徒。不過,他的運氣很快就要用光了。
局勢的轉折點出現在1942年夏天。隆美爾在阿拉曼(El Alamein)受阻,這打亂了穆罕默德?阿爾?胡塞尼(Mu?ammad al…?usaynī)的計劃,後者曾經讓開羅的居民為猶太定居者準備好屋子和廠房,並由派到當地的、狂熱的德國官員改建成毒氣室,這樣就可以將當地的猶太人統統消滅了。
美國的參戰同樣起到了作用。震驚於日本人對珍珠港的偷襲,美國人在兩個月內就迅速地做好了戰爭準備。到了1942年年中,在中途島戰役中取得的輝煌勝利使得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佔據了優勢。同時,從第二年年初起在北非、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以及之後歐洲其他地區的大規模軍力部署,也保證了歐洲戰局的扭轉。
不久,斯大林格勒的戰況也發生了變化。1942年春,希特勒批准了一項代號為“藍色行動”(Operation Blue)的計劃,命令德軍從俄羅斯南部出發攻佔高加索地區的油田,這些油田已經成為第三帝國戰爭規劃的核心。正如將軍們和希特勒本人所意識到的,這是一次野心勃勃的大膽進攻,而且很可能會左右最終的勝利天平。“如果我得不到邁科普(Maikop)和格羅茲尼(Grozny)的石油,”德國元首說道,“那麼我將結束這場戰爭。”
斯大林格勒是一個大問題。如果這只是一座擁有一個極富威望名字的工業中心城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