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是不會花大力氣去佔領的。事實上,它的關鍵價值體現在其位於伏爾加河畔的戰略位置:迫使斯大林格勒中立化,對於保護德國在高加索地區的資源至關重要。然而到了1942年秋天,局面已經十分糟糕。德軍的攻勢放緩,而且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兵力、彈藥以及日益寶貴的燃料(這些資源都讓柏林難以負擔)被大量地消耗在了斯大林格勒。更糟的是,德軍的注意力已經漸漸偏離了本次行動的首要戰略目標:石油。希特勒身邊的一些核心成員,如阿爾伯特?斯佩爾(Albert Speer),都明白攻勢變緩將意味著什麼:德軍必須在“10月底俄羅斯寒冬到來之前結束戰鬥,否則我們將永遠地失去它”。
儘管關於如何消滅東西兩線的德軍,以及如何在鉗形攻勢中相互配合並在柏林會師等事宜,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討論,但是在1942年底,英國、美國和蘇聯已經提出建立新同盟的想法,並開始把目光投向未來。當這三個國家的領導人在1943年的德黑蘭、1945年春的雅爾塔以及幾個月後的波茨坦會面時,歐洲顯然已經被又一次的大規模對抗耗盡、榨乾。
雖然英國人很清楚,他們的舊帝國必然會終結,但還是希望能將損失降到最低。面對這一道德崩壞的世界,眼下的問題是怎樣作出最不壞的決定,哪怕不能被有效執行。1944年10月,結束莫斯科訪問的丘吉爾“振作而堅定地”回到英國,他對斯大林說:“感謝俄羅斯人久負盛名的殷切招待。”訪問備忘錄中記錄了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inov)第三鋼琴協奏曲的表演、一些購物的機會,以及在會議中達成的許多結論。有關戰後歐洲的討論沒有被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