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
很多人一生無法完成,但這不妨礙有志探究“規律”的人們的熱情。
最後,很感謝伯喈總長,沒有讓我和各位失之交臂,我從你們那兒得到很多新的見解和知識。
十年的漫長經歷,是我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歷程。我感激太學,感激教授過我的賢哲們。
從今開始,希望我能和你們,一起行走在參悟“自然之道”上。
鄭玄前來太學講學,如同驚鴻一瞥。他只在洛陽講學三天,所有活動範圍都在太學內,連洛陽的街道和新修繕的皇宮的屋頂,都無暇看到,三天講完六場講座後,就悄悄離開洛陽,奔赴遙遠的東萊。
東漢末年,皇家大廈風雨飄搖,世事凌亂,鄭玄一生顛沛流離,曾經受曹操之邀,為剛剛建立的許都太學院編寫教材。
生命的歷程不在於別人能給予多少,而在於自己能創造多少,他的學術成為後世千年不朽的儒家典範!
講座結束後,曹操他們幾個走在回家的路上,袁紹還沉浸在鄭玄的課中:怪不得他的私學有千人之多,上他的課真是享受。
胡母班盛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經神”的課改變了我對私學的認識。看來私學確實藏龍臥虎。
張邈補充:鄭先生有十年官學從教經驗。
曹操點頭:嗯,有官學的嚴謹和廣博,有私學的靈活和飄逸,可謂雙絕。我要能當上鄭玄那樣的大學者,感覺也不錯。
袁紹嗔道:拉倒吧,阿瞞。就你,遛門撬鎖偷新娘,別把學生給教壞了!
袁紹說完就跑,曹操追著他嬉笑打鬧,一群初長成的青年,奔走在公元173年秋天的洛陽大街上。
歷代帝王無數,“經神”鄭玄絕無第二。由於歷史原因,他和他的經學被淹沒在洪流之中,卻無法掩蓋他和他的學術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珍寶。
毫不誇張地說,能有幸在鄭玄的私學裡求學,有些方面勝過洛陽太學。自此以後,曹嵩除了偶爾聽到曹操說橋玄的事情,再聽到更多的就是提到鄭玄。
太學颳起一股強烈的“經神”風,且影響深遠,經久不息。
曹操他們自發組織了鄭玄“粉絲”團體,共同研究鄭玄的生平,給鄭玄寫信、郵寄文章和提問,甚至還郵寄吃用、錢物。從東萊到洛陽的驛站,霎時間成了一條熱鬧的郵路。曹操他們還計劃要遠涉山水,去東萊追隨鄭玄。如果可能,像孔子的學生那樣,留在鄭玄身邊一直學下去,直到鄭玄去世,再為他守孝三年……
“鄭粉”們果真會去東萊追隨鄭玄嗎?
人生最該享受的幸福
鄭玄之風長刮不息,曹操和同學們甚至想好了要在假期前往,可四年級課業繁重,想要分身乏術。有了總長蔡邕的改革和努力,眾多當世學界名流來到太學授課、講學,使得原先古板、僵硬的課程變得多姿多彩,學生們都感覺很快樂,很幸福,覺得學習知識,接受“教化”是人生最快樂的事。
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對太學生進行音樂的培養。
音樂不光指聲音,還有它的寓意和本質。
音樂教室內,靠牆壁擺放著巨大編鐘,一共有六組三層,架子上擺放各種當時流行樂器。
又是讓曹操最頭大的音樂課,他很納悶,為什麼他就沒有音樂天分?什麼宮、商、角、徵、羽。除了會在酒酣之時吼兩句,對樂器一竅不通。還有那麼多始終弄不懂的樂理,為什麼音樂的聲音和節拍要用這五個平凡不過的字代替?
蔡邕帶領學生們一一認識樂器的種類,重點講述編鐘:編鐘的發聲原理是用小木槌敲擊鐘體,和空氣共鳴,發出不同的聲音。
編鐘的鐘體小,音調就高,音量也小;鐘體大,音調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鑄造時的尺寸和形狀對編鐘有重要的影響。
編鐘需要鑄造,鐘體大小需要計量,鐘的數量和變音越多,奏出的音樂越細膩,一組六十四鍾能敲擊出如同人的歌喉的完美聲音,所以它又叫“歌鐘”。
蔡邕對眼前這套編鐘甚為鍾愛,動情地說:所以,編鐘是個龐大的家族,他們講究各個成員之間的協調,每一個鐘有一種恆定的聲音,諸位齊心協力,發出世間少有的天籟之音。
學生們在蔡邕的講解下,對樂器有了進一步瞭解。
蔡邕接著給學生們講解關於五音的來歷和意義:天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地有五方,東西南北中;人含五常,樂有五音,宮商角徵羽。
古人認為音樂由人的心靈發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