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作為總大將不顧身份衝鋒陷陣等理由將秀秋的領地減封至北之莊城。據說此次秀秋被貶事件是由於石田三成等近江派在太閣跟前進讒所致。由於秀秋是北政所的外甥,所以他的政治派別應該是北政所支援的尾張派,近江派排擠尾張派似乎也是順理成章。這次事件中石田三成的作祟也成為後來關原決戰中小早川秀秋背叛西軍的原因之一。
年僅16歲的小早川秀秋就在蔚山戰役中做出了突出表現,並且由此招致太閣的戒備而遭貶。很難想象一個資質駑鈍的暗愚之輩能夠獲得如此戰功,並且讓日本的實際統治者對其產生戒備之心,所以歷史上流傳的小早川秀秋是暗愚之輩的定位並不可靠。在關原之戰中,小早川動員了1萬5千兵力,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力量。當時的1萬石俸祿能夠養活約300名士兵,那麼動員1萬5千人需要至少50萬石的俸祿,而關原之戰時小早川實際控制的領地只有35。7萬石。小早川秀秋能夠超額動員大量兵力,說明他理財有道。這並不是一個暗愚之輩能夠做到的。
那麼小早川秀秋作為一個年少有為的大名,他為什麼會在決定天下歸屬的關原決戰中背叛西軍?這就要從當時各大名的參戰心態說起。除了誓死保衛豐臣家的石田三成,以及與石田三成結怨深厚的幾個武功派大名,還有關原決戰總導演德川家康,其他大名的參戰目的基本上都是站在自己認為最可能戰勝的一方,以便戰後在儲存自身的基礎上擴大領地。沒有幾個人會顧及什麼正義,只有利益才是最終的追求。在這個殘酷的世界上,總是由勝利來決定正義,而不是由正義來決定勝利。況且當時東軍和西軍都自稱是豐臣家的軍隊,兩邊都是豐臣的家臣。雖然後來的事實證明,東軍總大將德川家康確實是出於背叛豐臣家的目的導演了這場決戰,但是在決戰當時,參戰的東軍大名大多不清楚德川家康的叛逆野心,大家都認為家康是為了盡忠豐臣家而除去奸臣石田三成。這不能責怪那些被家康利用的東軍大名不忠,只能埋怨家康過於陰險狡詐。表面上站在哪一邊都是盡忠豐臣家,那麼不管這些大名投靠哪一邊都沒有錯,而他們選擇立場的主要標準就是利益的得失。哪一邊勝算更大,就參加哪一邊。我們明白了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小早川秀秋背叛西軍的原因。
小早川秀秋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