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遇都會降低為由,煽動各路軍將聯合上書,拒絕整編。
“孃的,又是個不知道自己吃幾碗乾飯的…”趙檉將奏摺扔到了一邊冷笑道,不說女真人就是西夏人都比他們牛多了,仗著打了兩回勝仗就敢和自己叫板,不遵皇命,也太拿自己當回事了。
縱觀大宋歷次用兵,無不是號令不嚴,軍紀國法如同虛設,臨陣逃跑者不加以重懲,戰死沙場又不加撫卹,賞罰不明,軍紀渙散,與敵軍交鋒不是望風而逃,就是一觸即潰,如果略有斬獲就是謊報大捷,上下欺瞞,視交戰如兒戲。對待國中士民卻既是兇殘蠻橫,抓起人來雷厲風行,殺起貧民來面目猙獰。看來廢棄原來的禁軍,重建新軍這步棋是走對了。
“避免衝突,取其魁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趙檉想了想,提筆手書一道詔書叫人送往趙勇軍前…
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家族事
先國後私,趙檉在眾人的輔佐下連滾帶爬的算是把國事穩定下來,家事便提上了日程。現在不是他當王爺的時候了,自己只要管著一府的事情了,而是要操心整個皇室老老小小四五輩人的事情了,除了吃喝住行還得管他們的生老病死,就連取名字這種事情都得他上心。
可這事情逃是逃不過的,怎麼難也得處理,不管怎麼說大家都是親戚,打斷骨頭連著筋。不管怎麼說是人就有宗族,有近支疏族,而宋朝立國以後宗室之事便提上了日程,共享榮華富貴的同時,也給每任皇帝添了不少煩惱,因為皇族還是具有他的特殊性的…
宋朝皇帝和大臣以敏銳的眼光檢討前代對待宗室的經驗教訓,加以學習借鑑,周、漢、唐三代是三個公認的偉大王朝,尤其值得重視的是這三個王朝的時間跨度足以使宗室成為一個問題。
周代時期,王族在政治秩序中扮演著中心角色。滅商之後,周突然從渭水河谷的一個小邦,變成了一個地域橫跨中國北部平原的廣大帝國。為了統治這個帝國,周發明了所謂的“衛戍制度”,將大批王子、宗親以及王室家族以外的同盟者分封為封建領主,讓他們去統治全國各地區,周王直接統治的只是帝國西部首都周圍的地區。
透過諸如父死子繼的封受儀式、發動戰爭討伐叛亂領主等機制,周成功地將它的統治維持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這種靠層層封受的宗法制度產生的政治結構貫穿了整個周的歷史。
這是一種線性傳承製度,按照宗法制。家族成員的在政治上的相對地位取決於長幼嫡庶。長子一系在宗教地位和政治權力方面都享有崇高地位。每一代的長子構成世系與政治權威傳承的主幹,以次諸子則另立門戶。建立新的次一級權威。距離主幹越遠,政治權威也就越弱。
到了漢代。宗室成員擁有了封國和爵位,這構成了漢代宗室的中心特徵。根據漢代法令:只有天子之子才配稱宗室,得以裂土封王;王之子,嫡子一人繼承王位,其餘庶子皆封侯;侯之嫡子一人繼世為侯,其餘諸子皆無封號。如此幾代之後,所有人就會變得與尋常百姓無異,倘若自己不能取得權勢,則不免要躬耕度日。我們熟知的劉備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員。
對於漢宗室來說這意味著一個隔絕的**,通常而言,他們不能擔任任何有實際意義的政治角色。儘管西漢和東漢都不乏宗室為官的例子,但其數量非常有限。即便中興漢朝的光武帝自覺親族對自己貢獻良多,因此慷慨授予他們各種官爵,但卻不在政府中起用他們。
由於漢代宗室不在首都居住,這使得他們少有機會參與“內廷”政治。在中國歷史上內廷群體與皇帝本人有著最直接的聯絡,是皇帝用來與正式的官僚機構相抗衡的力量。因此,在漢代歷史上幾次為爭奪皇位而進行的血腥鬥爭中。雖然也有宗室成員參與其中,但他們的作用微不足道,遠不如外戚和宦官這兩個最活躍的漢代內廷集團。
到了唐代,他們宗室與漢代宗室在許多重要方面又有很多不同。儘管唐代起初也像漢代那樣將皇子們分封到各地,但是,到了中期諸王及其子孫卻都被遷到首都。安置在十個王宅和一百個孫院裡。然而,唐代在京城安置宗室的做法卻為後代開創了一個重要的榜樣。
但是唐代與漢又有不同。不僅樂於在政府中廣泛起用宗室,而且唐代宗王可以出鎮地方。而且許多宗室還被委以高官,十多人出任宰相,這一點在中國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宋朝開始了對宗室的管理。太祖和太宗兩朝,這時候還無所謂宗室,有的只是兩位皇帝及其弟弟魏王的近親家族。太祖認為宗室應該包括三兄弟後裔這寬泛宗族,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