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李白鮮活地成為時代的形象代言人。
杜甫也是。
'1'這裡說的詩人是杜甫,作品是《麗人行》;畫家是張萱,作品是《虢國夫人遊春圖》。此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為北宋時代的摹本。對於此圖的解讀學術界有爭議,甚至有學者認為既非遊春,圖中也沒有虢國夫人。本書採信日本歷史學家氣賀澤保規的說法,請參看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
'2'見杜甫《草堂逸詩》。此詩也被認為是張祜所作,題為《集靈臺》(其二),全文為: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文字略有不同。
'3'這一觀點引自周時奮《中國歷史十一講》。
'4'顧炎武《日知錄》即雲:餘見天下州之為唐舊治者,其城郭必皆寬廣,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為唐舊創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時彌近者制彌陋。
'5'見(法國)勒內·格魯塞《中國的文明》。
'6'見孟浩然《歲暮歸南山》。
'7'本詩在《全唐詩》中題為《不第後賦菊》,《清暇錄》則但云此詩是黃巢落第後所作,題為《菊花》。
'8'李商隱《錦瑟》。
'9'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10'李白《將進酒》。
'11'本段所引分別見李白《江夏贈韋南陵冰》和《襄陽歌》。
'12'杜甫《飲中八仙歌》。
'13'見李白《將進酒》。
'14'李白的話見《上韓荊州書》,文字分析請參看李澤厚《美的歷程》。
多樣與統一
李白無拘無束,杜甫憂國憂民。
杜甫似乎是帶著悲憫情懷降臨人世的,因此對苦難的體驗超過了同時代人。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冬,大唐政府軍與安史叛軍在長安西北的陳陶作戰,幾乎全軍覆沒。困在京城的杜甫得到訊息,悲痛欲絕地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15'
這是比《春望》更為沉重,也更有分量的作品。沒有煽情的語言,只有如實的記錄:寒冬臘月,十郡子弟,四萬青年,同日而死,還有比這更驚心動魄的嗎?沒有。
難怪野曠天清,鴉雀無聲。
但,此時無聲勝有聲。
悲聲從心底發出,穿越千年時空直指人心,讓我們至今讀來仍不免震撼和顫慄。是啊,歷史上有過太多戰爭,也有過太多死難。但是,又有多少人為那些陌生的亡靈,寫過如此沉痛和肅穆的墓誌銘呢?也就是杜甫吧!
這是一種人道主義情懷。正是這情懷,讓杜甫對底層人民的遭遇充滿同情。那生離死別的新婚夫婦,那相依為命的老年伴侶,那無家可別的孤獨征夫,都讓他揪心。也正是這情懷,使他在唐玄宗感覺良好,楊國忠粉飾太平時,敏銳地看出了社會的不公: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16'
情懷是真誠的,關切也是實在的。杜甫客居夔州(夔讀如魁,今四川省奉節縣)時,有位寡婦常到他門前打棗,杜甫也聽之任之。後來,草堂為僑居的晚輩姻親借用,新房客就築起了籬笆。杜甫聽說,便請那年輕人網開一面: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17'
照理說,杜甫可以不管這件事。畢竟,那只是一個非親非故的鄰居。然而唯其如此,才更需要將心比心。體貼入微的詩人甚至注意到,那無助的老婦每次來打棗時,其實是惴惴不安的;而一貧如洗的她,竟仍是官府徵收的物件。
是的。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人民的生活早就水深火熱,連天的戰火卻在繼續燃燒,個體命運就這樣跟天下的興亡聯絡起來。杜詩被稱為詩史,並不為過。
難得的是,杜甫對歷史的記錄並非宏大敘事,而是落到了具體的人物和事件,甚至不怕家長裡短。唐肅宗至德二載(757)閏八月,詩人從今天的陝西省鳳翔縣回到富縣的羌村家中,心情既歡快又沉重: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鄰人滿牆頭,感嘆亦殻ъぁ=慷�煥胂ィ�肺腋慈慈ァC揮幸瘓洳皇鞘凳翟讜詰納�睢#�18'
看來,如果說李白縱情釋放著心理能量,那麼,杜甫便觸動了人心最柔軟的地方。那善解人意的鄰居,渴望父愛的幼子,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