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3 / 4)

小說:福克納傳 作者:無組織

(21)奧布里·比亞茲萊(1872~1893),英國插圖畫家。

(22)《莎樂美》系王爾德於1893 年用法語寫作的獨幕劇。故事源出《聖經》,猶太公主向施洗者約翰求愛遭拒而唆使繼父希律王下令殺死,捧其砍下的頭顱親吻。

(23)諾埃爾·波爾克,身世不詳,曾在1973 年夏《密西西比季刊》第26 期上發表《福克納的〈木偶〉》一文。

(24)紐約曼哈頓區是作家藝術家聚居之地。

(25)W。A。珀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南方知名作家。

(26)康拉德·艾肯(1889~1973),美國詩人、小說家、文學評論家。1930、1954和1956 年獲普立策等詩歌獎。

(27)尤金·奧尼爾(1888~1953),美國戲劇家。

(28)約瑟夫·赫格希默(1880~1954),美國作家。

(29)肖恩·奧凱西(1880~1964),愛爾蘭劇作家。

(30)希臘神話中最美麗的女人。

(31)赫格希默作於1919 年的小說。主人公林達·康登孤高冷漠,雕刻家向她求愛遭拒後愛上自己所雕的理想情人像。

第三章 藝術家的不同形象(1925~1926)

1924 年秋,福克納在計劃旋歐的同時,寫了一篇短短的自傳,讓四海公司出版《大理石牧神》時用。這篇自傳基本上並無出奇之處,不過列舉工作經歷和“大戰服役於英國皇家空軍期間”的摘要。但有兩點很特別:第一,矢口不提父母,稱自己是南方邦聯軍上校、《孟菲斯的白玫瑰》《歐洲掠影》等書的作者w。C。福克納的曾孫;第二,把密西西比說成是出生地和度過“童年和青春”的地方,把牛津說成“目前的寄居地”。

第一個情況說明他又在叨光曾祖父的餘蔭;第二個情況讓人看出他心緒不定,要作新的打算。他似乎覺得正式當上作家後,更有權當老上校的子孫。

他當然渲染祖孫二人相似之處:不僅把姓氏的拼法統一成Faulkner,還用祖孫共有的三點因素介紹老上校——軍人、作家和密西西比,連計劃中的歐洲之遊也私下同老上校1883 年的歐洲之遊相聯絡。兩度推遲、終於成行時,聯絡更覺明顯。

啟程前便蓄意寫些隨感隨筆寄給地方報紙,因此在家信中大提老上校的遊記。

可是,他的不安遠遠深過老上校所流露的。把自傳寄給四海公司後不久,寫信告訴本·沃森卸掉郵政所工作後的舒閒,宣佈再也不上這種圈套。

豈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願意同菲爾·斯通這位故交兼非正式文學經紀人保持聯絡;他願意同婚姻瀕千破裂常住孃家的埃斯特爾繼續見面。但是,他又願意遠走高飛,到別處特別是歐洲去生活和工作。終生離鄉背井,他覺得不可能。連菲爾·斯通勸他在歐洲多住幾年,希望他在巴黎能找到牛津所不能給他的榮譽,他也覺得不可能。但是他要一反戰後幾個月來蟄居牛津、只去近處旅遊的生活模式。

1925 年1 月初,到新奧爾良不久,便去探望伊麗莎白·普勞爾,在紐約書店打工時認識的一個朋友,幾個月前去看她時,結識了她的丈夫舍伍德·安德森,兩人一見如故。安德森這時雖然不在家,外出講學幾星期,伊麗莎白請福克納住下,她們夫婦在老城區的市中心有一套公寓,有空房間留客。福克納當即決定暫緩啟程赴歐。

福克納順利地踏入新奧爾良的作家藝術家圈子:一方面,這個圈子素來開放、友好;一方面,人家當他是安德森的朋友;一方面,他那自奉為落拓詩人的形象同他們十分合拍。他喝酒招搖,加油添醬地暗示在牛津一帶有私生子,大談促使他寫詩的慘痛的戰爭經歷。人人注意到他走路帶跛,相信他在英國皇家空軍服役時受過傷、立過功。只在心裡編造戲劇性冒險是絕對不夠的,他一直需要誇張經歷過的危險,“喜歡把事情說得煞有介事”。後來又把新奧爾良的這幾個月的日子吹得天花亂墜,怎樣鋌而走險販私酒;其實完全沒有那回事。聽他講故事、注意到他跛行的人也欣賞他的刻薄的評論和荒唐的牛皮,最欣賞他豎耳傾聽他們談論康拉德、埃略特和喬伊斯的文章,談論弗洛伊德、弗雷澤(1) 和柏格森(2) 的思想。他有時會死不賣帳,後來同安德森以及其他幾個新奧爾良作家的關係鬧得很僵。他和畫家雕刻家在一起比同作家在一起感覺自在。但在積極參與“老城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