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3 / 4)

5、139頁)。再就是在《每一形而上學的序論》第二○節:直觀、感知、知覺都只是屬於感官的,唯有悟性有判斷:又第二二節:感官的職司是直觀,悟性的職司是思維,亦即作出判斷。——最後還在《實踐理性批判》第四版第247頁,羅森克朗茲版第281頁:悟性是推證的,它的表象是思想不是直觀。——所有這些都是康德自己的話。

由此得出的結論就是這個直觀的世界,即令我們並無任何悟性,對我們也還是存在的,就是這直觀的世界是在一種完全不可解的方式之下進入我們頭腦的。這一點正是他經常用他那古怪的說法“直觀是被給與的”來標誌的,而再也不進一步來解釋這一不確定的、象徵的說法。

可是他對於悟性,悟性的範疇和經驗的可能性還有其他的說法,這是他在超絕邏輯中所講述的。這些說法卻彰明昭著地和上面所引的一切相矛盾。原來'他'在《純粹理性批判》第79頁,亦即第五版第105頁'說'悟住由於它的範疇而在直觀的雜多中找出統一性,'說'純粹的悟性概念先驗地就是指向直觀物件的。在第94頁,第五版第126頁,'又說'範疇是經驗的條件,不管在經驗中碰到的是直觀的或思維的條件。在第五版第127頁說悟性又是經驗的發起人。在第五版第128頁說範疇規定物件的直觀。在第五版第130頁說我們在客體中(客體總該是直觀的東西而不是一個抽象)作為聯絡著意象的一切都是先由悟性的一個行動聯絡起來的。在第五版第135頁又重新解釋了悟性,'說'它是先驗的聯絡能力,是把現有表象的雜多納入統覺的單一性的能力,但是按所有的語言習慣,統覺並不是對一個概念'而有'的思維而是直觀。在第五版第136頁就直觀對悟性的關係說,我們甚至發現一個一切直觀所以可能的最高定則。在第五版第143頁,一切官能的直觀都是被範疇決定的'這句話'甚至是作為標題寫的。在同一個地方'又說'判斷的邏輯職能也把現有直觀的雜多納於一個根本的統覺之下,而一個現存的直觀的雜多又必然的在諸範疇之下。在第萬版第144頁,'又說'統一性是由於悟性藉助於諸範疇而來到直觀中的。在第五版第145頁,悟性的思維又有很奇特的解說,即是說悟性綜合、聯絡直觀的雜多而使之井井有條。第五版第161頁'說'經驗只是由於範疇才可能並且存在於覺知之聯絡中,而這些覺知總還得是些直觀。第五版第159頁'說'範疇是對於一切直觀物件的先驗知識。——再就是在這裡和第五版第163頁和165頁還講述了康德的一個主要學說,也就是這樣一個學說:由於悟性給自然制定一些先驗的規律,而自然又遵循悟性的規律性等等,'所以'最初使自然成為可能的是悟性。可是這自然究竟是一個宜觀的東西而不是一個抽象物,按此,悟性也就必然是一種直觀的能力。在第五版第186頁又說悟性的概念是經驗的可能性的原則,而經驗的可能性根本就是現象在空間時間中的規定,而這些現象究竟也是在宜觀中的。最後在第189—211頁,第五版第232頁到256頁還有著那一冗長的證明(在我論根據律一書第二三節已詳盡地指出這個證明的錯誤),說客觀'事物'的前後相續以及經驗物件的同時存在都不是由感官覺知的,而只是由悟性帶進自然中來的,自然本身又是由此才可能的。可是確定不移的是:自然、事態的相續和情況的同時存在都是許多直觀的東西而不是單純抽象地被思維的東西。

我邀請每一個和我一樣敬仰康德的人來統一這些矛盾,並指出康德在'談'他那關於經驗的客體的學說以及這客體如何被悟性的'作用',被它十二個職能的作用所規定的方式時,曾經想到過一些完全明晰而確定的東西。我深信這已被證明的,貫穿著全部超絕邏輯的矛盾是這部分論述所以極為晦澀的真正根由。原來康德自己也模糊地意識到這一矛盾,內心裡在和這種矛盾作鬥爭,狙還是不想或不能使這矛盾達到明確的認識,因而對自己和別人都把這矛盾掩飾起來,躲躲藏藏地走著羊腸小徑去迴避這矛盾。油此也許可以推論他'何以要'從認識能力中搞出一套如此奇特、如此複雜的機器,帶著這麼多輪子,既有十二範疇,想像力的和內在官能的超絕綜合,統覺的超絕統一性的超絕綜合,又有純粹悟性概念的表格公式等等。外在世界究竟是我們認識中的主要事項,'可是'儘管有那麼一套龐大的機器,康德竟未曾做過一次嘗試來說明外在世界的直觀,而是相當貧乏地總是用那句並不說明什麼的,象徵性的老話:“經驗的直觀是被給予我們的”來搪塞這一迫切的要求。在第五版第145頁我們還看到經驗的直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