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3 / 4)

將其屬於某種語言的特性,放之四海而皆準,並視之為天經地義、金科玉律,按條逐句,一一對應於中文,有不合的地方,便指其為不通,這就未免有些牽強附會了,〃文通,文通,何其不通如是耶〃?

胡適是《馬氏文通》和白話文運動的堅定支持者,因而陳寅恪的命題被認為是〃對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的異議與批評〃。尤其是他出的對子上聯〃孫行者〃,有幾個學生以〃祖沖之〃相對,已被認為是絕對了,但陳寅恪心裡的標準答案其實就是〃胡適之〃。

他自己後來解釋說,〃孫行者〃這道題的創意來自蘇東坡的詩句〃前生恐是盧行者,後學過呼韓退之〃。〃韓盧〃是戰國時一種狗的名字,〃行〃與〃退〃均為步履進退的動詞,〃者〃與〃之〃均為虛字。他希望學生拿〃胡適之〃來對〃孫行者〃,就是依據同樣的思維路徑,將之視為嵌字聯,取〃猢猻〃兩字,這對於一向主張白話文運動的胡適也是一種善意的調侃。

外界辯難與攻擊的觀點紛紜,總的來說,主要是認為,〃對對子〃不過是〃下流玩意兒〃,根本就不應拿來用作錄取大學新生的考試題目。眾多責難很快匯聚到了劉文典那裡。他將這些聲音一一反饋給了陳寅恪。

不久後,陳寅恪在《清華暑期週刊》第七卷第六期上發表《答記者問》一文,解釋自己出題的初衷。1932年9月5日,天津《大公報·文學副刊》再次刊出陳寅恪的《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這是一篇〃於命題之旨頗多發揮〃的信函,發表後即被國內眾多報刊轉載。

陳寅恪說,在真正中國文法沒有成立之前,學術界不應自欺欺人,而應尋求一個過渡時代的救濟方法,作為暫時代用品。他個人主張採用〃對對子〃作為這個暫代品,因為〃對對子〃至少有四大功能:

(甲)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知分別虛實字及其應用。

(乙)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別平仄聲。

(丙)對子可以測驗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

(丁)對子可以測驗思想條理。

第54節:偶像陳寅恪(6)

對於劉文典所擔心的〃流俗之譏笑〃,陳寅恪泰然處之,一笑而過。他說:〃彼等既昧於世界學術之現狀,復不識漢族語文之特性,挾其十九世紀下半世紀'格義'之學,以相非難,正可譬諸白髮盈顛之上陽宮女,自矜其天寶末年之時世裝束,而不知天地間別有元和新樣者在。〃一句話,像這種〃牛頭不對馬嘴〃的較量,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這當然只是安慰劉文典的話。其實陳寅恪本人對於這一風波是十分在意的。1934年,陳寅恪又撰《四聲三問》,闡釋四聲之產生與佛教傳入中國的關係,再次強調對偶、平仄、四聲的重要。這兩篇重要的文獻立論清晰、闡述流暢,很好地回應了質疑者的聲音。陳寅恪的好友吳宓就認為:〃《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與近作《四聲三問》一文,似為治中國文學者所不可不讀者也。〃10 至此,〃對對子〃風波方宣告結束。

三十多年以後,陳寅恪重檢舊札,看到當年所寫的《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為之撰寫〃附記〃,補充說明當年出題的動因。在慨嘆劉文典、胡適均已〃並登鬼錄〃的同時,回首往事,風起雲湧,沒想到一切真的不過是一場〃遊園驚夢〃而已!

〃聯大隻有三個教授〃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散原老人憂憤絕食而死。

陳寅恪在匆忙料理完父親的喪事後,攜帶家眷倉皇逃離北平。對於當時的情境,陳寅恪夫人唐篔在《避寇拾零》裡有所記錄:〃我和寅恪各抓緊一個大小孩(流求九歲,小彭七歲),忠良照料小件行李。王媽抱著才四個多月的小美延。當時必須用力擠著前進,一家人緊緊靠攏,深恐失散。直到住進租界,不見日本鬼和太陽旗,心中為之一暢。〃11 幾經輾轉周折,一家人到了長沙,〃十一月二十日夜到了長沙,天仍在下雨,幸先發電,有人來接,得以住在親戚家張宅,到時已在深夜了〃。

到了長沙沒多久,時局變化,陳寅恪一家不得不再度南行。先是到達香港,唐篔因過度勞累,突發心臟病,不能繼續前行,但陳寅恪惦記著學校事務,遂於春節後隻身取道安南、海防,最終到達雲南蒙自。在歌臚士洋行剛一住下,他就染上了當地盛行的瘧疾,痛苦不堪,過了很長時間才勉強好轉。

與陳寅恪住在一起的,還有隨後趕到的劉文典等人。經過在清華大學的同事交往,特別是〃對對子〃風波之後,劉文典與陳寅恪走得更近了。在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