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原因麼,也是順著上一茬而來。 巫蒙人這一批人的到來,隱隱說明了帝國遲早是要和其他種族正常打交道的。 這種情況下一直按著以往的方式、死守智械文明的生存邏輯,也不合適。 食物這東西,相比能源、礦物、合金、燃料,的確看起來差了點逼格。 同樣是土裡刨出來的東西,它可沒法像礦物那樣經過一大串流程、變成所向無敵的星際戰艦,又或者支援戰艦作戰的彈藥和燃料。 但說到底,它才是這幾大基本資源之中,最基礎、最重要的那一個。 要不是之前那麼長一段時間裡,帝國需要吃飯的人只有蘇文自己, 也就僅僅是在前不久,才加上莉莉白。 蘇文也不至於,過去一直對農業放了羊。 眼下巫蒙人這一茬,算是給他稍稍提了個小醒。 並且... 這一段時間裡,帝國的各方面發展雖然都很緊張、到處都拼命吃資源。 但拋開軍事領域和科技研發,民用領域的工業產能,多少是有點可用富餘的。 畢竟之前光輝搞了那麼多專案,完成之後的收益個個都大得一筆。 加之擴張過程中,一顆又一顆高價值星球得到開發。 二環、三環的不少星系, 已經渡過了開發初期光吃資源的赤字階段,開始盈利、開始往外輸出資源和產品了。 這種情況下,騰出一顆生命星球來種田,並不算什麼大事。 不會影響其他領域的發展,不會拖後腿。 簡單地說,就是‘有空了’。 ...好吧,這‘有空’,才是蘇文如今騰出手來種田的主要原因。 要不然他吃飽了撐的來視察這顆邊荒星球? 這裡除了‘農業生產試點’的身份以外,根本就是顆‘流放星球’好麼! 上頭關了攏共不到十萬人,灑在一片大陸上真就跟片荒原似的,比土澳還土澳。 “這也太有既視感了...” 蘇文俯視著大地上稀稀拉拉、東一片西一片的建築物,以及散佈在建築物之中大片大片的大棚和農田,嘖嘖稱奇。 他算是知道,為什麼老有這種既視感了。 這裡就是帝國的土澳嘛! 土澳和北美的結合體,老昂撒了。 稍顯乾旱的稀樹草原,但不缺河流,而且地勢寬廣且平坦。 一馬平川的大平原,農田想怎麼鋪就怎麼鋪,想怎麼管理就怎麼管理。 僅僅十來個巫蒙海員,就能管得動十萬畝級別的耕地。 要是溫室就稍微小一點。 但溫室的話基本上就全是水培,比土壤更不缺肥力——歸根結底,在農業生產長期化、持久化之後,化肥才是決定作物產量的根本。 地力再強,遲早也要緩不過來,不靠化肥不行。 並且... 自然積累的地力,說白了上限真不高, 一眼能望得到頭的。 北大荒的黑土地再肥,那些年代東北的糧食一樣不闊綽。 機械化耕作再牛逼,五六十年代華國一樣有饑荒。 是往後一直到七十年代的四三方案,引進了十三套大規模的化肥生產線, 這才奠定了國內在這方面的技術基礎。 經過幾年的消化、鋪開, 最終在七十年代,初步解決了吃飯問題。 沒有徹底達到全國溫飽,但的確實現了消滅饑荒。 第二步才是袁老的雜交水稻——後者就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的。 化肥對農業的價值,比什麼都高。 蘇文自然不會忽視這一點。 不過星際時代的農業生產,倒也和以前大有不同。 將肥料,或者直白點說,‘營養物質’與‘種植基質’的有機結合,做得更好。 這方面有兩條線。 蘇文所看見的那些露天農田,是‘自然種植’的傳統路線。 頂多病蟲害控制更強、土壤肥力調理更好、氣候環境人為塑造... ——前者不用說,後者也很容易做到。 以星際文明的水平,想控制區域性地區的天氣可太簡單了,成本也不高。 至於病蟲害啥的... 弄不掉這些小卡拉米,也太瞧不起能手搓反物質的星際文明瞭。 實惠點的來個‘大範圍根除誘餌’,不差錢的直接‘基因滅絕’。 別說害蟲、病毒。 小強都能揮揮手弄成絕種! 如果放在古典時代,這就是所有老百姓的終極夢想: 永遠不用除草施肥,永遠風調雨順。 ——加起來就等於永遠大豐收。 ...若是記到史書上,那就是‘海晏河清,永無饑饉,大治之世’。 任何一個能夠為百姓帶來這種奇蹟的統治者,最次最次也得戴上聖君的帽子, ‘功蓋堯舜’一點也不誇張。 但‘聖君’本人看著,卻不覺得有啥。 ——這些太陽能農場和自迴圈農場再牛逼,本質上還是天生地養。 自然環境為主,人為干預為輔。 別提這些干預有多強多誇張,可終究不是完全體。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