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電影在美國起來之後,很快變成一種大眾娛樂。當時審查制度很嚴,主要有喜劇片、西部片和歷史片三類。
但這不算真正的型別片,要等到一戰過後,有聲電影出現,型別片的概念才正式確立。
第一個,有規範化的審美。
第二個,有標準化的生產。
第三個,附帶社會涵義,政治也好,文化也罷,反正是一種體現。
這叫型別片,當然我們也有,比如抗戰片,得心應手。
在一戰之後,美國已經出現歌舞片、盜匪片、偵探片、恐怖片等很多型別,二戰時,紀錄片又開始大量冒頭。
六七十年代,美國青年思想後進,反傳統電影出現,獨立電影也跟著來。
七八十年代,婦女受到重視,女性電影又開始了。
那麼到今天,這些東西已經成了一種寶貴資源,可以隨時提取。一部電影在誕生之前,投資人和創作者就已經知道,這是部什麼型別的電影,該怎麼去拍,對應的是哪些群體。
獨立電影不包括,那是另外一個範疇。
如今世界上常見的型別片,動作、黑幫、科幻、西部、懸疑、喜劇、人物傳記、**、戰爭、愛情、公路等等,而且可以再度細化。
不說西方,就說香港,有部《八星報喜》。
裡頭有愛情,有喜劇,吵吵鬧鬧亂七八糟,甭管什麼矛盾,最後肯定冰釋前嫌,大團結結局。
為什麼呢?因為它在春節檔上映,圖的就是個喜慶。
這種電影歸不到愛情片,歸不到喜劇片,它可以叫賀歲片,或者閤家歡電影。它的價值就是在春節上映,撈一筆就走。
可我們不行,我們能大年初一去看電影麼?
不能,社會水平擺在這裡。
型別片的繁榮和成熟,是衡量一國電影的重要標準。我們沒有,不僅沒有,連電影產業和市場都沒形成。創作者跟觀眾不對接,電影跟資本不對接。
國家體制,野蠻生長,從上到下明明白白。
這就叫初級階段。”
“……”
許老師當著一幫作家的面侃侃而談,屋裡鴉雀無聲因為都不懂。
說完了,馬衛都瞅瞅莫言等人,那意思是:怎麼著,沒找錯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