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補上 有事(3 / 4)

”的旗幟,宣誓起義。韓山童等長期以來即以白蓮教組織農民進行反元鬥爭,並自稱為宋徽宗八世孫,“河、淮、襄、陝之民,翕然從之”。不料事機洩露,遭到元地方政權的鎮壓,韓山童被捕犧牲,其子韓林兒逃至武安,劉福通衝出包圍後,重新組織起義力量,一舉佔領了潁州,又攻下朱皋,在朱皋開倉賑濟貧民,“從者數十萬”。以後又相繼佔領羅山、真陽、確山、汝寧、息州、光州等地。義軍頭裹紅巾,世人稱“紅巾軍”。紅巾起義爆發以後,一時“貧者從亂如歸”,不出數月,黃河長江兩淮之間,到處揭起起義的旗幟。

紅巾軍鑄造的“龍鳳通寶”

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發的紅巾軍大起義,主要分為兩支,一支起於潁州,領導人是韓山童,劉福通;一支起於蘄、黃,領導人是徐壽輝、彭瑩玉(即彭和尚)。八月,徐壽輝、彭瑩玉攻下蘄州。彭瑩玉是袁州“莊民家子”,自幼出家,以清泉為人治病,袁州百姓“視之如神”。他長期利用白蓮教組織農民起義。至元四年(1338年)起義失敗,逃匿淮西,淮民“爭庇之”。至此彭瑩玉又推布販徐壽輝為首,在蘄、黃起義,建元治平,國號宋,很快便佔領了武昌、安陸、沔陽、江州、饒州各地。這兩支農民軍頭裹紅巾,稱為“紅巾軍”或“紅軍”,他們都信奉彌勒佛,燒香聚眾,又稱“香軍”。此外,以紅軍為號的還有蕭縣芝麻李、南陽布王三、荊樊孟海馬、濠州郭子興,“兩淮、豐、沛、許、汝、荊、漢”的農民都起來響應。紅巾軍的基本群眾都是貧苦的農民。元末文人葉子奇說當時“人物貧富不均,多樂從亂”。朱元璋也說濠州地區:“民棄農業執刃器趨兇者萬餘人”。農民起兵抗元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元末社會的貧富不均,階級矛盾激化。但蒙古統治者的殘酷的民族壓迫也是重要原因。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順帝聽信奸臣讒言,把丞相脫脫解職,脫脫統率的“大軍百萬,一時四散”,很多人都投入紅巾軍,劉福通的聲勢日盛。

元末紅巾軍系統

至正十五年(1355年)劉福通擁立韓林兒在亳州稱帝,改元龍鳳,國號宋,史稱“小明王”。中原各地的紅巾軍都接受了韓宋的領導。至正十七年(1357年),劉福通分兵三路伐元。東路軍由毛貴率領,掃蕩了山東、河北等地的元軍,直抵柳林、棗莊,離大都不過百餘里。在大都(今北京)的蒙古貴族都紛紛建議北逃。但紅巾軍在河北中部遇到元朝援軍的阻擊,又撤回山東。中路軍由關先生、破頭潘等率領,攻絳州,入保定路,折經大同,直趨塞北。至正十八年(1358 年)十二月,這支起義軍攻佔了上都(今多倫縣附近),燒燬了“富跨塞北”的蒙元宮闕,旋即轉戰遼東各地,並兩度攻入高麗。西路軍由李喜喜、白不信等率領, 由荊州、樊城出武關,進攻長安(今西安)。李喜喜入四川,餘部又攻佔了甘肅、寧夏等地。 與三路進軍同時,劉福通也攻佔汴梁,並以汴梁為都,於是“造宮闕,易正朔,巴蜀、荊楚、江淮、齊魯、遼海,西至甘肅,所在兵起,勢相連結”。正如紅巾軍檄文所說:“慨念生民,久陷於胡,倡義舉兵,恢復中原,東逾齊魯,西出函秦,南過閩廣,北抵幽燕,悉皆款附,如飢者之得膏粱,病者之遇藥石”,紅巾軍的反元鬥爭至此已達到高潮。以毛貴為首的紅巾軍在山東等地,甚得民心,有的人把得到的衣糧分與貧民,凡無罪而被掠者一律放還。“又於萊州立三百六十屯田,每屯相去三十里;造大車百輛以挽運糧儲,官、民田只十取其二分”。又立“賓興院”羅致人才。元朝政府曾下令要把漢人一概捕殺,並把“諸蒙古、色目因遷謫在外者皆召還京師”。後來看到漢族地主也敵視紅巾軍,就宣告免除南人、北人的界限,凡起兵鎮壓紅巾軍的人都給以萬戶、千戶、百戶的爵賞。元朝政府還賜方國珍、張士誠龍衣、御酒,給以官號,收買他們為蒙古統治者效力。方國珍、張士誠接受了元朝的官號,轉而與紅巾軍為敵。至正十二年(1352年),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等起兵進攻紅巾軍,“所在義士俱將兵來會”。同年,答失八都魯也“招募襄陽官吏及土豪避兵者”,北上襲擊毫州。答失八都魯的軍隊於至正十六年(1356年)被劉福通殲滅,但察罕帖木兒得到元朝統治者的大力支援,軍容日盛。至正十八年(1358年),察罕帖木兒以兵分鎮關陝、荊州、河洛、江淮四地,又以重兵屯太行山, 成為紅巾軍最兇惡的敵人。漢族地主階級在農民起義的過程中,一部分人始終對蒙元效忠,堅決與農民為敵。他們要“竭忠以報國家”。另一部分人則不願做蒙古人的奴才,結寨自保,觀變待機。也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