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們沒有破壞或佔領那裡的城市。自羅馬帝國崩潰以後,歐洲人的主流文化被打斷,現在他們急切地吸收新知識,穿上新衣服,聆聽新音樂,品嚐新食物,幾乎在每個方面都享受著快速提高的生活水平。
馬修·帕里斯和斯巴拉多的托馬斯描寫蒙古人在1240年後期的入侵,但歐洲人很快就將這些史家們歇斯底里的評論忘卻。在間隔一個世紀後,蒙古人給歐洲人帶來華麗的貨物和奢侈的珍品。“韃靼”(Tartar)這個詞不再表示放肆兇悍之人的意思;義大利作家但丁、薄伽丘和英國作家喬叟用“韃靼綢”、“韃靼布”和“韃靼緞”等詞彙,作為世界上最精美衣料的術語。當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命令製造同其嘉德勳位 最相配的150根吊襪帶時,他指明要把它們染成“韃靼藍”。很明顯,這些術語不是指蒙古人製造的紡織品或染料,而是指經蒙古人買賣或來自蒙古統治區的紡織品或染料。
電子書 分享網站
9 他們的“金光”(7)
技術創新一個接一個地傳到歐洲。大多數勞動密集型行業,如採礦、碾磨和金屬製造,幾乎完全依靠人力和畜力,但是利用水流和風力,它們很快就變得更加機械化。鼓風爐改進技術也從亞洲經蒙古商業路線傳到歐洲,它使金屬製造工人獲得更高溫度,由此提高金屬製品的質量,成為這個新的高技術時代中一種日益重要的原材料。由於蒙古時期全球的覺醒,在歐洲,木匠很少使用普通的扁斧,他們使用有特定功能的專門工具,並更快、更有效地發揮它們的作用;建築工人使用新型提升機和起重機。那裡有許多新作物快速傳播,人們不費多少工夫就能讓它們結果,產出以後也很少需要加工;胡蘿蔔、蘿蔔、水芹、蕎麥和歐防風根成了日常飲食的普通食物。透過機械化的烤肉叉,翻烤變得更加容易,於是屬勞動密集型的烹飪業也得到改進。新的工具、機器和機械裝置,有助於人們更快更好地建造各種東西,從船隻、碼頭到倉庫、溝渠,就像以前蒙古人改進戰爭技術一樣,改良後的大炮和火力能更迅速地將目標撕裂毀壞。
有些看上去簡單的事情,如在牛皮紙或羊皮紙上著手做單頁檔案,也需要投入大批技術工人的勞力。除了飼養綿羊的牧人以外,還需要手藝熟練的剝皮工人,因為屠宰和剝皮對於製造高質量的書寫材料實在太重要了。必須把獸皮清洗乾淨,並將外面的毛髮和裡面的肉刮除,按順序浸泡在化學溶液中,鋪展在一個不斷調整的架子上,曝曬,按正確順序交替地弄溼和晾乾,剃削,最後按適當比例切成多頁,這些工序要花去好幾周時間。為把這些書頁製成一本書,必須要利用一整套新工序:調製墨水,抄寫文章,加入插圖,上色,用皮革裝訂——皮革已經透過一系列皮革工場做好。
在蒙古時代之前,歐洲已經知道中國的一項創新——用紙張來代替羊皮,但極少使用,它需要單個工人掌握更多的技術,卻可以省去很多步驟,這樣,在全部的製做過程中,精力和勞力的消耗很少。造紙工將撕碎的破布和其他纖維材料煮爛,把一個木框浸入缸中,使其表面塗上一層纖維,用化學方法處理纖維,然後再晾乾。
對紙張需求的不斷增加促進了印刷術的傳播。中世紀社會中最費力的工作之一就是抄寫書稿和檔案,所有這些東西都在修道院用雙手完成,修道院起著書籍製造廠的功能,那裡有抄寫員整天在一個大文書房中仔細地抄寫。除了供應他們少量食物和基本營養的費用外,整個勞動是無償的,書籍銷售後賺得的錢教會另有用途。1455年,約翰內斯·古登堡完成對兩百個《聖經》版本的研究改編,並開啟西方印刷業和資訊業的革命。新技術使規模相對較小的制書業成為對公眾生活最具影響力的行業之一,它刺激著古希臘名著的復甦,本國語言書寫形式的發展,民族主義的興起,新教改革的爆發,科學的產生,它實際上影響到從農藝學到動物學每個方面的生活和知識。
蒙古帝國的觀念促使歐洲覺醒,產生出有價值的新思想。從馬可·波羅的旅行筆記,到烏魯伯格詳細的恆星表,這些新知識表明,歐洲人原先接受的許多古典知識都是完全錯誤的,與此同時,它們又開闢出智力開發的新途徑。蒙古帝國靠的不僅僅是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基於新觀念和新方法,以此來組織安排公共生活,這些觀念在歐洲激發出新思維和新實踐。蒙古帝國的一般原則——紙幣,國家高於教會,宗教信仰自由,外交豁免權和國際法等,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新觀念。
早在1620年,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認識到,歐洲發生的技術變革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