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免。
欲向江南爭半壁(18)
但話又說回來,倘使無東林黨和史可法等人的私心,弘光帝依倫序順利繼統,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四鎮參與“策立”而造成的擁功自專。所以,追根溯源,史可法真正難逃其責。
高傑駐揚州,黃得功駐儀徵,本來就是史可法安排牽制高傑。與黃得功同宗的明朝登萊總兵黃蜚想入南京覲見弘光帝,怕路中為高傑、劉良佐等人劫掠,就寫信給黃得功,讓他接應一下自己。黃得功率三百精騎出迎,至距邗關五十里以外的土橋時,飲馬吃飯,高傑派出大隊人馬突然殺出,矢石如雨一般密集,盡殺黃得功三百精騎。幸虧黃得功本人悍勇,隻身逃免。高傑乘勝,又趁黃得功離鎮,派大兵進襲儀徵,反被早已有備的黃軍打得大敗而逃,千餘人被殲。於是,二部將領各自整軍備馬,意欲仇殺。
史可法無奈,親自至儀徵調停,苦勸苦說,表明天下人皆知土橋之變曲在高傑,並自己出銀償補黃得功馬價,黃得功勉強接受。最終,高傑也受史可法勸說,送千金與黃母作壽,二人之間仇怨才稍稍得釋。但高、黃二部,已經是勢不兩立。史可法只得調黃得功移駐廬州,派高傑移鎮徐州。
諸鎮軍閥,各自擁兵自重,他們在軍事上毫無作為,軍餉開支卻極大,使得南明政府捉襟見肘,入不敷出。羊毛自然出在羊身上。由此,江南百姓,頓入膏火之中,倍受壓榨。
南明賦稅倍增,百姓骨髓殆盡,家財糧食,全被政府搜刮,以奉養這些驕兵悍將。即使是豐年,江南一帶的財賦僅僅600萬兩白銀,可四鎮及左良玉的軍隊,竟然需要700萬兩白銀來養,所以,南明只得依靠對江南百姓加徵賦稅,來滿足軍需。
清朝方面,馬不停蹄,一直處於高度的緊張和亢奮之中,連連佔有山東、山西大部分地區。由於弘光朝廷“借虜滅寇”的基本政策,南明軍隊上下醉生夢死,根本不向北方推進,任由山東、河南日漸成為清朝的穩固統治區。
1644年陰曆十月十二日的懷慶戰役,大順軍獲得大勝,攻克沁陽,一下子讓多爾袞大驚,從而把所有重兵皆調入陝地,合擊李自成餘部。倘若弘光君臣審時度勢,即使打最簡單的人海戰術,也能向北方躍進一大步,最差也能把防線推至黃河岸邊。彼時,北直隸、山東、河南東部等地,清軍兵單力虛。
可笑的是,弘光君臣小人心態,存有坐山觀虎鬥之幸災樂禍之心,誰也不懂在大亂之中設法保有第三種力量的絕對重要性,任由清軍放心大膽傾注全部老本在陝西追圍大順軍決戰。
喪鐘,不僅僅為大順軍李自成而鳴,也將為南明弘光朝廷而鳴。
1645年三月,被清軍追著打的李自成統大順餘部跑到襄陽,向漢川開進,在清河口大敗左良玉部。
打不過李自成,左良玉部既不防“賊”也不擊“虜”,反而借“北來太子案”,乘船蔽江而下,直殺南京去“清君側”。
不久,李自成在湖北通山遇襲被殺。大順標誌性人物的死亡,也宣告了這個政權的落幕。
清廷的注意力,立刻全部指向了南京。
以下犯上窩裡鬥
——許定國殺高傑的“睢州之變”
許定國在睢州誘殺高傑事件,是南明弘光朝一個事關全域性的大事件。
高傑在前文中有敘述,這裡要細講一下許定國其人。
許定國,字膚公,是河南太康人,出身貧寒,少入行伍,膂力過人,據說能雙手舉起千斤大鐘,所以有“許千斤”的綽號。
此人年輕時,一直在明朝遼東的軍隊中闖蕩,因在山東平滅白蓮教有功,得升為副總兵。崇禎初年,他被調任河南,大概是從崇禎六年呆到崇禎十二年。其間,許定國一直同農民軍作戰,並取得了太康之戰的勝利。
總起來講,許定國戰績一般,主要與農民軍周旋而已,但個人勢力日益積攢。
崇禎帝在河南新設河南總兵,委與原為河南巡撫的張任學,把時為“署鎮”的許定國調往山西。崇禎十四年(1641年),許定國才被實授為山西總兵,當其時,他已年近七十。
不久,由於李自成在河南展開猛烈進攻,困圍開封,明廷命令許定國率五千精兵從山西趕往河南進行援助。此時的許定國,心懷簡慢,上疏崇禎帝,要求朝廷先發賞銀賞緞和銀牌。出於事急,明廷兵部滿足了許定國的要求,湊銀湊物運至山西。
許定國卻得錢得物不使勁,行至山西沁水時,他就開始磨蹭、拖延,並暗中唆使部下士兵譁變。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