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美一直伴隨在他左右。孫文並沒有打算和幫會一刀兩斷。這就是說,在孫文的領導下,中國將不會走代議政制的道路,很可能是實行以領袖人物透過執政黨來控制政權,安排國家的民主程序這一政治方式。
孫文在寫給南洋黨人的信中,明確表明,他要建立一個幫會組織,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政黨:“本黨係為秘密結社,非政黨性質。各處創立支部當秘密從事,毋庸大張旗鼓,介紹黨員,尤宜審慎。” 時光彷彿倒流到了興中會時代。
7月8日,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時,黃鬍子公開表示不屑為伍,他寧可遠赴歐洲,也不肯入黨。李烈鈞、陳炯明等人亦紛紛大加反對。他們一致拒絕入黨。當時陳炯明在南洋,孫文幾次寫信叫他去東京,他都不去。甚至連朱執信這樣忠心耿耿的黨人,也遲遲沒有履行入黨手續。
為了搞一個折衷方案,胡漢民曾經約了一批黨人,在青山町七丁目一番地舉行會議,歷時七小時反覆討論,終於達成協議,將誓約中“附從孫先生”字樣,改為“服從中華革命黨之總理”。
本來這是最有希望為眾人接受的,但由於陳其美的堅決反對而告擱淺。鑑於他在幫會的歷史和地位,也許他覺得還是秘密幫會那一套更為可靠,對人的控制更為嚴密,甚至可能連按指模這類主意都是他給孫文出的——雖然沒有證據證明這一點,但他的大半生就是在幫會中度過的。
在經過將近一年漫長的爭吵、辯論之後,當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時,黨員人數不過600多人,和九年前同盟會成立的頭一年人數差不多。在6月底的選舉大會上,孫文當選為黨的總理。由於發生約法問題,南北關係迅速惡化,孫文發誓一定要推翻北方政府,重掌國家政權。1917年,由於發生參戰問題,在北方引起了一連串政治併發症:國會解散,張勳復辟,黎元洪下臺,軍人橫行無忌。民主社會的理想,再一次受到無情嘲弄。
孫文對北方不抱期望,他斷言“君主專政之氣在北,共和立憲之風在南”,“今日欲圖鞏固共和,而為掃汙蕩垢,撥本塞源之事則不能不倚重南方。” 他的見解,可謂一針見血,但北方固然是君主專政的老巢,而南方也未必有真正的共和立憲。用當時一句流行的話來說,“南北一丘之貉”。中國的悲劇,殆在於此焉。
◇歡◇迎◇訪◇問◇。◇
第28節:大國的迷失(28)
孫文和海軍總長程璧光在上海會面,他們是廣東香山(今中山)的同鄉。海軍在北洋軍隊裡是庶子,與嫡子陸軍沒法相比,多年受剋扣軍費、軍餉之苦也受夠了,於是,程璧光在7月22日宣佈海軍自主,提出擁護約法、恢復國會和懲辦復辟禍首的三大主張。率領十幾艘軍艦,啟碇南下,遠赴廣東。孫文、廖仲愷、朱執信、何香凝等人也一同前往廣州。轟轟烈烈的護法運動,於焉開始。廣東人再次顯示了他們的反叛精神。
8月25日,南下護法的舊國會議員150多人,在廣東省議會成立非常國會,組織中華民國軍政府,推舉孫文為陸海軍大元帥,廣西軍閥陸榮廷、雲南軍閥唐繼堯為元帥。但陸、唐二人都不肯就職。軍政府從一開始就暴露出先天不足的病徵。
最迫切的問題是軍隊。如果堂堂陸海軍大元帥,連一支可供驅使的陸軍都沒有,那真是笑掉人家的下巴。但現在確實沒有。
然天無絕人之路,這時朱慶瀾省長恰好受到廣西人——所謂“桂系集團”——的壓迫,他們藉口他是北方委派的官員,不宜在護法旗幟下任省長,要趕他下臺。朱省長的警衛軍原來是陳炯明的舊部,被桂系收歸督軍署直轄,朱在離任之前,把最後的20營親軍撥給了陳炯明接收,名義上是海軍陸戰隊。這支軍隊日後證明是至關重要的。
10月27日,北京政府下令陸榮廷出任廣東督軍,由莫榮新代理。這兩人都是綠林出身的草莽英雄。廣西的十萬大山一向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土匪窩。
胡漢民在向桂係爭取那20營省長親軍時,曾拍胸口保證,決不留在廣東,一定向外發展。事實上,這支軍隊如果不趁早走開,最終也會被消滅。12月2日,孫文以大元帥名義,任命陳炯明為援閩粵軍總司令,鄧鏗為參謀長,率軍攻打福建。1918年元旦過後,他們便收拾細軟,匆匆開往汕頭。人們普遍有一種逃出樊籠的感覺。
這時,不僅南北形同水火,南方內部亦一團混亂。孫文打算在廣州成立臨時政府,選舉總統,然後“荷戈援桴,為士卒先”,以武力統一北方。他豪氣干雲地表示:“若論南北之實力,南方必佔優勝……歷次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