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四年,戰爭要求不斷作出犧牲。斯大林在戰爭開始後不久就登上了最高的指揮崗位,但是並沒有因此而看得更遠些,考慮得更深些。起初,他把戰爭的舞臺想象成這樣:兩支軍隊在從巴倫支海到黑海的廣大地域上“對陣”。他不善於抓住局勢的各個主要環節,無法理解例如為什麼巴甫洛夫統率下的西部戰線會迅速瓦解。只是到後來,在戰爭結束以後,當有人把一些繳獲的檔案呈報給他的時候,他才看到,德國軍隊在主要突擊方向上集結了多麼巨大的兵力。而同時,蘇聯軍隊的戰役佈勢卻是平均鋪開的。
斯大林是逐漸獲得戰略“眼光”的。例如,他從戰爭中領會的第一個教訓還是在1941—7月獲得的。當德寇佔領了明斯克並向斯摩稜斯克和莫斯科推進的時候,斯大林一度感覺到,大本營手邊沒有足夠的戰略預備隊。前線的“背後”顯得一片空虛。接連不斷地從我國腹地調集一些兵團來堵塞呈內彎弓形的、經常被突破的前方“隔段”上的漏洞,使敵人有可能將它們各個擊破。從7月間那些可怕的日子起,斯大林領悟到為了可靠地持久地進行防禦(以及為了有進攻的突擊力量),必須經常有預備隊、預備隊、預備隊,如果沒有預備隊,甚至雙梯隊的佈勢也不能保證戰線的彈性和不被敵人擊破。
在很長時間裡,實際上在1941年和1942年,斯大林都只是在應付敵人的挑戰、威脅和突擊。只是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後,他才有了信心,相信自己能夠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敵人,迫使敵人接受自己的條件。到1941年底,最高統帥已經懂得,就像一本書是由統一的情節所聯絡起來的各個篇章所組成的一樣,一場戰爭也包括許多具體的戰役。波斯克列貝舍夫在戰後回憶道,在勝利前不久,斯大林同總參謀長安東諾夫研究有關最後兩次戰役——柏林戰役和布拉格戰役——的當前形勢以後,突然問這位大將說:
“看來這將是我們在西方的最後兩次進攻戰役了現在我在想,這場戰爭一共有多少次戰役呢?”
安東諾夫回答說:“我很難一下子說出來,但是我想,大的戰略性戰役,包括防禦戰役在內,我們已經進行了40次以上”
安東諾夫的說法接近於真實情況:在1941至1945年這幾年中,各條戰線的武裝力量在大本營的指揮下進行了將近50次戰略性戰役(包括防禦戰役和進攻戰役)。如果說戰爭的前10至15“章”,是由最高統帥、各級司令部、作戰部隊在敵人的口授下“寫”的話,那麼其餘35至40次,則是他們在自己認為合適的地點和時間進行的。這部關於戰爭的鉅著的主要人物是蘇維埃人、士兵、指揮員、政工人員。而這部卷帙浩繁的著作的編年史本身,則是由各方面軍司令部、集團軍司令部、總參謀部、大本營本身創作的。在戰爭初期有五條戰線。但是後來戰略形勢迫使大本營把戰線劃小(例如,在1943年7月已經有12條戰線);而這部無與倫比的史詩是在8條戰線上結束的。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後,斯大林已經不加掩飾地表示確信,他已經掌握了戰略、戰役學、戰術的“奧秘”。如果說他在戰略方面確實是大有長進的話,那麼在戰役學和戰術方面,他直至戰爭結束都始終是一個涉獵者。在給亞歷山德羅夫和費多羅夫的一封電報中,斯大林責備沃羅涅日方面軍指揮部不會打仗。
“我認為,對於一個方面軍的指揮部來說,由於自己翫忽職守和指揮不力而讓我們的四個步兵團被敵軍部隊包圍,是一種恥辱。戰爭已經開始兩年多,是應該學會正確指揮部隊的時候了。”紒紥矠
“是應該學會的時候了”——能夠說這話的人無疑自己早已學會了。斯大林並不懷疑他已經掌握了武裝鬥爭的藝術,就像他已經掌握了政治鬥爭的藝術一樣。而他並不是向虛構的“亞歷山德羅夫”和“費多羅夫”,而是向完全具體的人物髮指示。我們知道,斯大林很喜歡保密。他在搞隱蔽戰略和用假情報迷惑敵人方面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從1943年5月15日起,用亞歷山德羅夫這個化名的是華西列夫斯基,而費多羅夫就是托爾布欣。我向讀者介紹一下某些統帥在作戰時的化名。這些化名的使用期限是預先規定的,當然它是嚴格保密的。
伊·赫·巴格拉米揚——化名為赫利斯托福羅夫
謝·米·布瓊尼——謝苗諾夫
尼·亞·布林加寧——尼科林
亞·米·華西列夫斯基——亞歷山德羅夫、米哈伊洛夫
尼·費·瓦圖京——費多羅夫、尼古拉耶夫
尼·尼·沃羅諾夫——尼古拉耶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