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戶戶只見工分難見錢、沒有法紀沒有規矩卻又砸爛了舊祠堂剷除了鄉村權威的年代,農民手足無措,有很多問題需要幫助。
何了凡是能提供這種幫助的人,他就曉得什麼豬好喂,什麼牛好養,哪般女孩性情好,哪樣男子會顧家,哪個日子好出行,何時水火要小心有一些幫助,是可以直接看到效果的;有一些預言,可以給迷茫者一份精神安慰和引導。
在何半音滿十三歲這天,何了凡領著他下了山,開始了流浪生活,神出鬼沒遊蕩於人們需要他們的地方。
除了謀生之外,何了凡覺得到了要把寅齋公教給他的那一套傳給兒子的時候了。
少年何半音還不曾想過為自己設計人生。他的腦子裡沒有多少母親的概念,自幼與父親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只要能跟著父親便好,對父親的話自然是言聽計從。這樣何了凡就帶著兒子游蕩在大紅山周邊的村莊裡,偷偷摸摸地為人們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服務,趁機手把著手教兒子怎麼看豬、看牛、看人,把他的所學竹筒倒豆子一粒不剩地往他的腦子裡灌。值得高興的是兒子對此十分感興趣。
每過個把月,父子倆便回家一次,曬曬被帳,打掃一下房子。大家看見半音漸漸的就長高了、長好了、有禮貌了,很替這個冇娘崽有出息而高興。顯然也可以看出來他們父子倆在外面混得還算不錯。
其時十八里鋪人都曉得何氏父子在外面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