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3 / 4)

路相通,但這個方向沒有日軍,所以基本不需要設防。

錦州向北,有鐵路通瀋陽,這條北寧線鐵路是日軍來犯的重點方向。錦州北側第一道天然防線為大淩河。

大淩河向北,是第二個支撐點——北寧鐵路和溝營鐵路的交匯點溝幫子。日軍可以從兩條線路進攻溝幫子,一路是從瀋陽沿北寧線南下,途中要經過新民、白旗堡、繞陽河、厲家窩堡、打(大)虎山;另一路是從日軍已經佔領的營口,經過溝營線西犯。途中要經過田莊臺、大窪、盤山、胡家窩堡。這些據點,當時日軍都沒有控制。

那麼,東北軍是怎樣佈防的呢?

根據救國會秘書朱煥階的回憶,最初組織錦州佈防的,是從瀋陽撤退下來的黃顯聲。黃到達錦州後,立即與第十二旅張廷樞聯絡,沿大淩河佈防,以他帶來的三個騎兵公安總隊與從通遼調來的騎兵第三旅維持遼西地區治安。

顯然,此時東北軍本部還沒有動員起來,這是一個前線將領應付緊急情況的佈防,目的是如果日軍南下,在大淩河對其進行阻擊,以等待援軍出關。張廷樞所部是東北軍精銳,直接放在前線說明此時東北軍顧不上儲存實力了。他是張作相的兒子,與黃顯聲同屬少壯派,所以黃調得動他。騎三旅應該是奉張學良的命令緊急趕來,騎兵不適合防禦,因此放在後方。另外兩支當時在遼西的部隊,佈防中沒有提到,我推測這是因為劉瀚東部炮八旅為炮兵,機動不利,無法緊急應變。而孫德荃部第十九旅是湯玉麟的部隊,張學良與湯玉麟關係微妙,所以黃顯聲不能調動它。

這個佈防是在27日張學良下令遼寧省政府移駐錦州之前完成的。

不過,這倒是一個真要打的架勢,說明東北軍關外將領當時認為後續發展應該是東北軍主力出關,不把日軍趕走,也要和它碰一碰。

實際上,日軍此時兵力並不充裕,並沒有能力迅速犯錦。當時日軍在東北的主力為第二師團(包括三、四兩個混成旅團和直屬部隊),混成第三十九旅團、大連警備旅團和六個關東軍獨立守備大隊,以及若干由當地日本僑民、退伍軍人組成的“自警團”。這些兵力中,大連警備旅團是看守關東軍老巢的,專事防守沒有出動。第二師團北上攻擊吉林、黑龍江,第三十九旅團在瀋陽周圍警戒,六個獨立大隊看守鐵道並佔領沿線城鎮。對錦州日軍只有少量部隊和偽軍騷擾竄犯。此後,一直到11中旬,日軍始終與馬占山部在江橋-齊齊哈爾線激戰。因此,直到11月下旬,日軍並未對北寧線用兵。但東北軍方面也沒有進行反攻。

這時,雙方部署都有些調整變化。

中國方面,由於瀋陽淪陷,群情激奮,地方豪強,綠林武裝紛紛起事,或擁兵自保,或起兵抗日,黃顯聲乘機收編各部,在遼西很快得到能戰部隊萬人,增強了前線兵力。張學良下令增援的第二十旅也趕到錦州,裝甲車隊應該也是這時候出關的。

此時東北軍的佈防,由於沒有確切的資料,只能透過猜測。在雙方對峙前線,東北軍有三個番號出現。溝營線上第十九旅曾多次與日軍前哨發生衝突。11月下旬日軍透過北寧線進攻白旗堡的時候,報告中稱與第二十旅發生戰鬥,而救國軍一部在黑山一帶曾與騎兵第三旅發生衝突。同時,第十二旅官員多次出現在錦州的公開活動中。據此,我推測到11月下旬,東北軍把防線前推,北寧線上到達繞陽河一線,警戒線推到白旗堡,但不及新民,溝營線上清除凌印青、張學成偽軍後推進到大窪,警戒線推到田莊臺。前線以鐵路分界,溝營線為第十九旅警戒,北寧線為第二十旅警戒,騎兵第三旅為前方機動兵團。這時,中方有兩列裝甲列車在前線參加作戰,一列為劉漢山中隊,配屬第十九旅巡邏溝營線。一列可能是沈瑞禮中隊(未確定),配屬第二十旅巡邏北寧線。第十二旅部隊回防錦州。

被遺忘的東北軍鐵甲列車部隊(4)

這些東北軍正規部隊基本只是固守原防,沒有發動過主動進攻。活躍在外圍的部隊,是黃顯聲的騎兵公安總隊(打擊偽軍)和抗日義勇軍(打擊日軍)。北寧線上11月23日在新民的義勇軍和公安隊與日軍發生過戰鬥,溝營線上義勇軍反攻過營口。

從這個佈局上,可以看出張學良內心的矛盾與戰術思想。

錦州的防守是一個面對瀋陽的半同心圓,裡強外弱。把東北軍精銳第十二旅撤回錦州(張廷樞本人一直不在前線,直到12月22日才到錦州),比較不那麼精銳的第十九旅和第二十旅放在前方,但是儘量避免和日軍接觸,而正規軍和日軍之間的是非正規軍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