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勇軍和公安隊。更多的東北軍關內部隊按兵不動。
這是一個毫無進取心的消極防守陣勢,可見東北軍上層當時連反攻收復瀋陽的姿態都沒有,對錦州的防務也敷衍了事而已。尤其是1931年10月到11月日軍與馬占山在江省激戰的時候,錦州方面東北軍毫無動靜。反而是12月日軍進攻錦州,極端困難的馬占山電請張學良反攻,於26日令苑崇古、程志遠、吳松林旅進攻齊克鐵路,牽制日軍攻錦。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7日,白旗堡-繞陽河戰鬥後,北寧線上的東北軍裝甲列車卻不見了,直到12月30日,才有鐵甲列車掩護隊在大虎山再次出現。
這是為什麼呢?
從12月31日張學良給國民政府關於錦州撤退的電報中,或許可以看出原委——張學良在電報中稱“我軍之開始撤退,始於12月29日,原駐錦州綏中一帶之我軍,為十二旅及二十旅。十九旅則駐大虎山,溝幫子一帶駐錦州綏中一帶之第十二旅,首先轉移至於前線掩護撤退之第十九旅,於30日退出大淩河”。撤退過程中,榮臻曾下令沈瑞禮指揮的裝甲列車行動。根據張的電報,駐紮溝幫子及錦州的裝甲列車,分別於31日和來年1月1日撤退到灤州。
綜合可見,在11月下旬打退日軍進攻後,東北軍在錦州曾經再次調整部署,卻並沒有加強前方防禦。相反,將前方北寧線,溝營線全部交給第十九旅,把第二十旅退守錦州-大淩河(包括沈瑞禮部的裝甲列車),第十二旅,乾脆退到了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