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2 / 4)

大冒功;有人考證他不守,敵人也強弩之末了,根本不會打過來;有人考證他要是跑回山海關,國家的防線可以少幾百裡,節省大量國防經費,他乾脆就是漢奸

這個人就叫袁崇煥。

我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我必不去!

你說他什麼都好,兩件事你否不了。

第一件,有他在,就有寧遠城,敵人就看不到山海關!

第二件,東北軍撤退的時候,萬千大軍就是沒有一個袁崇煥!

整個抗日戰爭中,中日兩軍都曾廣泛使用裝甲列車作戰,雙方戰績各有千秋。不過,儘管在1931年的時候日本的工業水平,軍事水平遠遠超過中國,但要說起拿裝甲列車作戰,中國方面並不輸給日本。日軍在戰爭前期甚至多少有些迴避裝甲列車之間的對戰,應該說是有一點錦州之戰的後遺症在裡面。

2-4日軍裝甲列車,注意其兩側的機槍塔,加上探照燈的效果,對於襲擊鐵道的游擊隊還是很有作用的。

數量少的中國裝甲列車能打到這個水平,與雙方戰車的設計與歷史淵源大有關係。可以說,中國裝甲列車,是按照公獅子的模式設計的,而日本的裝甲列車,是按照母獅子的模式設計的。

公獅子和母獅子有怎樣的區別呢?

在非洲,動物學家注意到一個現象,成群活動的獅子中,通常只有一頭成年公獅子,卻有成群的母獅。真正負責狩獵的,是母獅子,它們用叢集追擊的方式攻擊斑馬和羚羊,公獅子卻很少出動。從身體結構而言,公獅子身材笨重,跑動不快,也不適合參加這種狩獵。

那麼,公獅子平時做什麼呢?

人們發現,其實公獅子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要負責與進入自己地盤的任何其他公獅子或大型猛獸搏鬥,將其驅逐。如果沒有公獅子,獅群就沒有自己的獵場。

公獅子與母獅子交手,則母獅子必然吃虧。其原因就在於,雖然都是猛獸,但公獅子是“設計”來對抗肉食獸的,而母獅子是“設計”來對抗草食獸的,雙方交手,公獅子自然會佔上風。

這就和中日兩國的裝甲列車的情況有點兒相似了。當時中國軍隊的裝甲列車,設計的藍本是用來和敵方裝甲列車作戰的,而日本軍隊的裝甲列車,設計的藍本是用來支援步兵的。

讓我們來看一下錦州之戰中兩國裝甲列車的淵源吧。中國軍隊的裝甲列車,特別是錦州張學良部東北軍的裝甲列車,究竟來自何方呢?

2-5國民黨軍使用的“中山號”裝甲列車,推測這就是在蘭封大戰土肥原師團的兩列裝甲列車之一。

在上世紀20至30年代的中國,坦克和飛機主宰戰爭還是一種新概念(對,新概念,不是新東方),在中國的將軍們眼裡,裝甲列車是一種更加熟悉的重型武器,因此備受重視。據史料而論,中國曾經使用裝甲列車與日軍作戰的部隊包括——蔣介石的中央軍、閻錫山的晉綏軍、蔡廷鍇的十九路軍、宋哲元的二十九軍,此外就是張學良的東北軍。

這幾支部隊的裝甲列車來歷各不相同,在戰場上的表現也不相同,大多數卻都可以追溯到我們北邊的那個鄰居——蘇俄。

2-6蘇俄裝甲列車圖樣,中國的裝甲列車設計與此類似。

蘇俄素來重視裝甲列車的使用,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蘇波戰爭等戰鬥中多次使用裝甲列車進行作戰。由於當時蘇俄的主要對手是西方工業化程度比較高的歐洲各國,所以雙方的戰鬥中裝甲列車的對戰時有出現。因此,蘇俄的裝甲列車在設計上對此很是重視。

或許正因為處在同一環境,西方坦克的發展也比較早地考慮到了與對方坦克的作戰。而日本所在的亞洲地區,由於它本身是獨一無二的工業國,原料物資又比較短缺,因此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其裝甲部隊的主要設計思想都是打對方的步兵和堡壘,其裝甲列車也受這個思想影響很大。

幾路人馬中,構成最簡單的應屬宋哲元二十九軍的裝甲列車。宋部曾有一列裝甲列車在七七事變後於保定北平間活動,後被日軍俘獲。宋哲元部脫胎於馮玉祥建立的西北軍,馮玉祥1926年曾從蘇聯獲得裝甲列車圖紙,加以簡化後自行生產過數列,組建裝甲列車旅,由梁方企、耿耀張擔任正副旅長,在1931年中原大戰中曾經很出過風頭。中原大戰失敗,梁耿都投入蔣介石門下,這支裝甲列車部隊也大部損失。但至少有一列隨宋哲元部北撤。推測起來,應該就是在保定以北被俘的這一列了。

在日本《不許可寫真集》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